苏明德的效率,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。
或许是那份源自土地的坚韧,或许是那份守护弟弟的决心,让他爆发出惊人的能量。
短短三日。
京城南城,一处原本废弃的印书作坊,被重新点亮了灯火。二十名京城手艺最好的雕版师傅,被重金请来,夜以继日地赶工。
国子监外,一间小小的茶馆被苏府包下。十几个穷困潦?的监生,第一次,不是为了功名,而是为了每篇稿子一两银子的高额润笔费,奋笔疾书。他们按照苏明理亲自定下的“新闻体”格式,将各种信息,改写得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。
城狐社鼠,贩夫走卒。苏明德亲自出马,没有丝毫士绅家主的架子,与那些京城底层的情报头子称兄道弟,推杯换盏。金钱开道,义气铺路,一张遍布京城所有角落的发行网络,迅速成型。
万事俱备。
七日后,大周朝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“报纸”,在京城横空出世。
报纸的名字,是苏明理亲自定的——《京师快报》。
纸张用的是最便宜的毛边纸,油墨的味道有些刺鼻。但它的排版,却是前所未有的。
头版头条,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一则由宫中传出的,关于“圣上龙体康泰,于西苑勤修不辍”的消息。这则消息,看似平淡,实则是在用最权威的声音,为苏明理的“功绩”,做无形的背书。
头版下方,则是一块固定的版块,名为——“苏先生格物养生说”。
第一期的内容,简单到令人发指,只有一句话,和一段简短的解释。
“水未煮沸,切勿入口。”
“释:生水之中,藏有肉眼不可见之‘秽物’,入腹则易生百病。煮沸之后,‘秽物’自消,方可饮用。此乃格物养生第一要诀。”
而在报纸的中缝,最显眼的位置,则是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东西——一篇连载的话本故事。
故事的名字,叫作《神探狄仁杰之黄金案》。
开篇,便是武则天登基之初,一桩牵动国本的黄金失窃大案。情节悬念迭起,人物对话风趣,尤其是那位断案如神,却又有些腹黑的狄国老,形象跃然纸上。故事在最关键的线索处,戛然而生,末尾只留下一行小字:“欲知后事如何,请看下期分解。”
报纸的最后一版,则是最实用的“市井信息”。
今日东市的米价、西市的布价、城外菜农的菜价,甚至连未来三日的天气预测(由苏明理根据气象学知识推断),都一一罗列在上面。
这样一份内容包罗万象,雅俗共赏的报纸,定价多少?
一文钱。
几乎等于白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