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河县县试的第三日,也是最后一日。
策论一场,如期而至。
经过前两日的鏖战,考场内的童生数量已经明显减少了一些。
一些自知无望的,或者在前两场考试中发挥失常的考生。
多半已经选择了放弃,没有再出现在这最后一场的考场之上。
留下来的,大多是心中还存有一丝希望,或者对自己的策论能力颇有几分自信的考生。
当然,也有像苏明志这样虽然前两场表现糟糕透顶,却依旧不甘心,抱着万一能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侥咸心态,硬着头皮来参加最后一场的。
苏明理依旧是早早地便来到了自己的考棚。
他今日的神情比前两日更加凝重了几分。
他知道,策论一场,不同于帖经墨义对记忆力的考校,也不同于诗赋对才情的展现。
它更像是一场小型的“殿试”,需要考生针对特定的时政或民生问题,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。
这不仅考验学识,更考验一个人的格局、眼光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这才是真正能体现一个读书人“经世致用”之学的关键所在。
也是他能否彻底打动那些考官,为自己这次县试画上一个完美句号的最后一搏。
“当——!当——!当——!”
开考的钟声再次敲响。
主考官赵知县依旧是那番简短而威严的开场白,强调了策论的重要性。
并勉励考生们畅所欲言,献计献策。
随即,吏员们便将策论的题目分发了下来。
苏明理接过试卷,目光落在题目之上,不由得微微一凝。
今年的策论题目是:“论本县农桑之利弊,并陈振兴之策。”
这个题目,出得相当务实,也颇接地气。
它没有考那些虚无缥缈的圣人之道,也没有问那些高深莫测的朝堂大政。
而是直接将目光聚焦在了清河县本地的农业和桑蚕业之上。
要求考生分析其利弊,并提出振兴的对策。
这对于那些只知死读书,不问窗外事的书呆子而言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。
但对于苏明理来说,这个题目,却让他心中暗暗一喜。
他虽然年幼,但因为家境贫寒,又经历了之前的“开源”实践,对农桑之事并非一无所知。
更重要的是,他拥有前世的广阔见闻和超越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。
虽然不能直接照搬前世的农业技术。
但那种分析问题、寻求解决方案的思路,却是可以借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