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 策论

他略作沉吟,便开始在草稿纸上构思起来。

首先,他要点明农桑乃国之根本,民生所系,阐述其重要性。

然后,他要结合自己对清河县农桑现状的“观察”,分析其可能存在的“利”与“弊”。

比如,“利”的方面,可以写清河县土地尚算肥沃,水利条件尚可,百姓勤劳朴实等等。

而“弊”的方面,则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些问题。

比如耕作技术落后,良种推广不足,水利设施失修,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差。

以及可能存在的土地集中于少数富户之手,导致许多农户无地可耕或佃租过重等现象。

当然,这些“弊端”他会写得比较委婉,点到为止,避免过于尖锐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

最重要的,还是后面的“振兴之策”。

这才是这道策论题的核心所在。

苏明理脑海中飞快地闪过前世那些关于农业发展的知识。

他想到了精耕细作,想到了兴修水利,想到了推广良种,想到了农技指导,甚至想到了发展多种经营,以及一些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理念。

他将这些想法,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,一一组织起来。

“欲兴农桑,必先安民心,固农本。”

苏明理在草稿上写下了策论的第一个分论点。

他认为,农民是农业的根本,保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基本生活是首要。

因此,他提出官府当“重农抑末,劝课农桑”,鼓励百姓安心耕作,同时也要“限制豪强兼并,使小民不失其业”。

他不敢直接提“均田”,但强调了“使小民不失其业”。

意在指出要保护自耕农的利益,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带来的流民问题。

同时,他认为要“兴水利,固堤防”,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,减少旱涝灾害对农民的影响。

其次,他提出要“重农技,传新法”。

他建议官府可以设立“农学博士”或“劝农使”之类的职位。

负责搜集、整理和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、育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知识。

甚至可以组织一些有经验的老农,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传授。

再者,他认为要“广辟蹊径,发展多种经营”。

清河县既然靠山临水,便不能只守着几亩薄田。

可以鼓励百姓在山地种植经济林木,如桑、茶、果树等。

还可以在水边发展渔业养殖。

小主,

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,也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