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北上的列车

“王巡视员,”何雨柱的声音依旧平静,却带上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,“这是‘何记’最普通的一道菜,也是我师父传给我,我做了大半辈子的菜。它的好坏,不在用了多贵的材料,而在火候、在心思。‘何记’走到今天,靠的就是守住这火候,用足这心思。”

他指着那方肉,继续说道:“您说的稳就业、促共富、惠民生,就像做这道菜。火候急了,肉就柴了;火候慢了,味就不入。得恰到好处。‘何记’在海外挣了名声,就像给这锅老汤添了新的高汤,味道更厚了,但根子还是这锅老汤。我们是想用海外赚来的‘高汤’,回来把这锅‘民生’的汤,熬得更浓、更香。这需要时间,也需要理解和支持。”

他没有直接反驳王巡视员的指责,而是用最直观、最本质的“味道”和“火候”来比喻,将商业行为上升到了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层面。

王巡视员显然没料到何雨柱会有这一手,他盯着那块诱人的火方,鼻翼微不可察地翕动了一下,严肃的脸上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波动。他沉默了很久。

包间里只剩下茶香和肉香交织弥漫。

最终,王巡视员没有动筷,也没有再继续尖锐的质问。他缓缓站起身:“何老板的话,我听到了。情况,我会如实反映。企业有企业的发展规律,国家有国家的大局考量。如何找到平衡点,考验的是智慧。你好自为之。”

会谈在不冷不热中结束。送走王巡视员,欧阳文山长舒一口气:“柱子,刚才可真险!你这道菜,真是神来之笔!”

何雨柱摇摇头,脸上没有轻松:“不过是争取到了一个说话的机会而已。真正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他背后的意思很明白:光说不行,得做出让他们无法否认的实绩来。”

正如所料,此次会面后,针对“何记”内地项目的“玻璃墙”并未消失,但那种急风暴雨式的打压似乎暂缓了,转为一种更长期的、观察式的“冷处理”。

几天后,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。那位曾有一面之缘、对“何记”印象不错的商务部下属饮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李主任,主动约何雨柱“喝个茶”。这次会面,气氛轻松了许多。李主任没有打官腔,而是以学者身份,与何雨柱深入探讨了中华餐饮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、标准制定等专业问题,并透露,上面确实有意图制定相关行业指导性意见,但内部存在不同声音。

“何老板,你们在伦敦的做法,提供了一种思路。但要想获得更广泛的支持,光有高端案例不够,还得有更扎实的、能普惠行业的成果出来。”李主任点拨道。

何雨柱心领神会。返回香港后,他立刻调整了“饮食文化研究院”的重点方向,集中力量启动“中式餐饮标准化与食品安全管控体系”课题研究,旨在建立一套可供行业借鉴、能切实提升中小餐饮企业运营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的实操指南,并主动寻求与国内行业协会和高校合作。

北上之行,未能立刻破冰,但成功地进行了火力侦察,探明了深浅,也为“何记”下一步在国内的“深耕”指明了具体方向。何雨柱站在返回香港的航班舷窗前,望着脚下渐渐远去的京城,目光深邃。他知道,与北方的这场漫长博弈,已从隔空过招,进入了短兵相接、比拼内功的新阶段。而“何记”的未来,取决于他能否在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中,下出更精妙、更扎实的几步活棋。

真正的考验,现在才真正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