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令人心惊的消息

北上之行,如同一次深入敌后的侦察,让何雨柱清晰地触摸到了北方那股力量的轮廓与温度。王巡视员的“冷遇”与李主任的“点拨”,看似矛盾,实则共同勾勒出一幅复杂的图景:在看似铁板一块的壁垒背后,存在着缝隙与不同的声音。关键在于,“何记”能否拿出足够有分量的筹码,撬动这些缝隙,将潜在的同情者转化为真正的支持者。

返回香港后,何雨柱立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“何记饮食文化研究院”的转型与升级中。他亲自挂帅,将研究院的重心从相对务虚的“文化传承”研究,转向更具现实意义和行业价值的“中式餐饮标准化与食品安全管控体系”的构建。这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,旨在建立一套从食材溯源、中央厨房加工、冷链物流到门店运营的全链条、可复制、可认证的管理标准。其目标,不仅是提升“何记”自身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水平,更是要为整个中餐行业,尤其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餐饮企业,提供一套可借鉴的现代化解决方案。

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关起门来搞独家秘方,”何雨柱在研究院的启动大会上,对汇聚而来的专家和骨干说道,“而是要打造一把能打开行业升级大门的‘金钥匙’。这把钥匙,要能让街边的小面馆、社区的快餐店,都能用得上,用得起,用得好。只有这样,‘何记’的价值,才能真正得到认可,才能扎根于这片土壤。”

他投入巨资,联合国内顶尖的食品科学院校、质检机构和信息化公司,组建了跨学科的研究团队。课题组的办公室灯火通明,数据、模型、流程图铺满了墙壁。这个过程枯燥而漫长,远不如在伦敦开一家奢华餐厅来得光鲜,但何雨柱深知,这才是“何记”能否在北方立足的根基。

就在研究院的工作紧张推进之时,海外战场再传捷报。经过数月严格的匿名评审,“何记·伦敦公馆”成功斩获米其林一星荣誉!消息传来,整个“何记”集团沸腾了。这是中餐品牌在西方美食殿堂获得的极高认可,其象征意义远超商业价值。欧阳文山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,将这次获奖与“中华文化自信”、“匠心精神征服世界”等宏大叙事紧密连接,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烈反响。“何记”的股价应声大涨,品牌价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然而,与海外的一片欢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北方的反应却异常沉寂。除了几家市场化媒体进行了常规报道外,那些有官方背景的权威媒体和行业机构,对此事几乎集体失声。这种刻意的沉默,反而比公开的批评更让人感到不安。它像一块冰冷的巨石,压在何雨柱的心头。他明白,这意味着一场针对“何记”的、更高级别的审视和更严厉的考验,即将到来。

果然,几天后,一场真正的风暴,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,骤然降临。

张律师团队突然接到通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属的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”(简称“餐标委”)将组织一次对“预制菜和半成品菜肴”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紧急修订研讨会,并“特邀”几家代表性企业参与讨论,“何记味典”子品牌赫然在列。

这看似是一次正常的行业政策征询,但欧阳文山通过内部渠道获得的消息却令人心惊:此次修订的动议,源于一份由某权威智库提交的、措辞严厉的内部报告。报告直指“部分依托资本优势快速扩张的餐饮品牌,其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模式存在食品安全隐患,且可能冲击传统餐饮生态,导致技艺传承断层和就业岗位流失”,并建议“提高准入门槛,加强过程监管”。报告中虽未点名,但引用的案例和数据,明显指向“何记味典”的高速发展模式。

“柱子,这是釜底抽薪啊!”欧阳文山声音发紧,“‘何记味典’是我们重要的增长引擎,也是我们连接家庭厨房、实现品牌下沉的关键。如果新规大幅提高标准,甚至限制发展,对我们的打击将是致命的!而且,他们选择‘预制菜’这个切入点,非常刁钻,容易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,站在道德制高点上!”

几乎在同一时间,陈伯从四九城的江湖渠道,传来了一个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:之前销声匿迹的许大茂,最近似乎又活跃起来,与某位退居二线、但在特定领域仍有影响力的北方前官员过从甚密,似乎在酝酿着什么。

山雨欲来风满楼!政策的铡刀与宿敌的阴影,同时逼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