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年轻官吏们大多出身贫苦,靠着苍溪教材和各地的教会以及官办学堂学到了知识,所以格外拥护姬长伯。
再加上各地总督也领悟了姬长伯的意图,不惜动用军队强行支持姬长伯,甚至一些实力强大的公卿起兵反抗,皆被镇压下来。
姬长伯的一系列改革,积极推行的新政,为百姓谋得福利,赢得了民众的推崇!
为了让新政得到更广泛的支持,姬长伯还巧妙地利用了舆论的力量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他让教会配合宣传,强调新政的公平性,即“贫者减负,富者担责”。
教会靠着慈善,在民间已经具有较高的影响力,他们的宣传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了新政。
巴蜀汉中三地的公卿本就在姬伯越之乱后遭受重大损失,实力弱势不堪,根本无力对抗姬长伯以苍溪军为主体构建起来的中央军。
所以其中巴国公卿大部分已经逃离巴国境内,最大的巴氏去了平都,其余也大都投奔了姬伯越。
蜀地公卿在蛮夷叛乱和姬长伯的征伐中实力大损,后来又因为土地革命和摊丁入亩,彻底失去了对土地和平民的掌控力,更是无力对抗姬长伯为代表的王族苍溪势力。
汉中则在之前对抗联军的过程中,被姬长伯分掉了大部分的私军,势力大损。所以后来的改革中,也无力对抗汹涌的民意和姬长伯的暗中推波助澜。
整个汉国,在姬长伯的强力推动下,新政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实施。
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,但姬长伯始终坚定信念,毫不退缩,土地革命配合摊丁入亩,将整个汉国的税负整合起来,仅半年,国库就有了充盈起来!
第二年夏,姬长伯站在汉中城楼上,眺望着整个汉中平原。
“夫君,我们该出发了。”姒好走到姬长伯身边,轻声道。
“嗯,出发。”
在汉中一年多的时间里,解决了汉中和蜀南两地的土地和税制问题,现在各地的主要权力,全部集中到了各地总督身上。
而现在,姬长伯要做最后的统一,撤销总督,改设郡县。
而各地的总督,将全部集中到姬长伯的身边,组建一个政治中枢——内阁!
原来,在汉中土地革命之前,姬长伯曾询问过关于迁都郫邑的事情,各地总督皆赞同。
原因也很简单,江州已经是对抗姬伯越的前线,作为都城,一定要保证都城的安全稳定,以及正常的生产建造。
江州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。
相比之下,郫邑处巴蜀内地,河流纵横,资源丰富,平原广阔,特别适合贸易和生产。
如今六部机构,教会总部,锦衣卫衙门,大都已经迁到了郫邑。
主政郫邑的鲍季平确实能力出众,不仅安抚了蜀地百姓,镇压了公卿贵族的同时,完美安置了所有的部门机构。
如今,郫邑城内外一派繁忙景象。新修的官道上,运送建材的牛车络绎不绝;城南的学宫里,来自三地的学子正在辩论《汉律》新篇;城北的冶铁工坊里,苍溪匠人们改良的水力锤正发出雷鸣般的轰响。
姬长伯的车驾行至郫水河畔时,忽见数百名百姓跪在道旁。
领头的老农高举着一把金黄的稻穗:"公子请看!这是用新法种的郫县早稻,亩产比往年多了两成!"阳光下,沉甸甸的谷穗上还沾着晨露,宛如缀满珍珠的璎珞。
"好稻!"姬长伯接过稻穗细细端详,忽然转身对随行官员道:"传令司农寺,将这种稻种列为官储良种,明年推广各郡。"
他指尖轻抚稻粒,对姒好低声道:"这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。"
车驾入城时,鲍季平率所有官员在新建的朱雀门前相迎。
令人意外的是,城门两侧竟站着数十名身着短褐的平民代表——有苍溪学堂的教书先生,有教会济民仓的管事,甚至还有两位拄着拐杖的伤残老兵。
"臣斗胆改了迎驾仪制。"鲍季平捧着玉圭躬身道:"按公子新政要义,以民为本!"
姬长伯大笑:"善!"
从汉中一路走来,无论梓潼,蜀地,皆一片繁荣景象。
此时看到鲍季平的安排,姬长伯心中的成就感更是暴涨。
在众人的簇拥下,姬长伯的车驾缓缓驶入郫邑城。
再次君临郫邑,如今繁荣的郫邑与当初那个残破不堪的郫邑恍若隔世。
当夜,郫邑宫城的明堂内烛火通明。六部主官与各地总督围着巨大的沙盘跪坐,沙盘上插满代表田亩的竹签——这是户部耗时三月丈量出的全国垦田新数。
"巴郡多出隐田四万顷。"户部尚书方尧指着沙盘西南角,"原属杜氏的猎场,现已有三千户山民在开垦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