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页

康熙却不能将心底的真实想法如实托出,毕竟除了八旗军,还有绿营在。

绿营全是汉军,采用世兵制,即全家世代为兵,父亲没了得儿子顶上。

尽管在军饷配备上,朝廷明显倾向于旗人的兵营。比如八旗军营的支出,几乎是绿营的三倍左右。

康熙无时无刻不担心,绿营兵心生不满,借此反了。

调八旗的兵来吧,他们一来不懂打水仗,二来养他们,比披甲人还要贵。

退一万步说,康熙就算勉为其难相信绿营兵,还得考虑到实际的问题。

南方的人来到北边,很难适应当地的气候,还没打仗就得损失不少。

最后,康熙思索再三,还是调了八旗北边的兵过来。

齐佑看到康熙的安排,一下就看穿了他的用意。

究其根本,不过是放着汉人,担心他的江山社稷罢了。

齐佑管不到康熙,更没功夫去管,成日盯着地里的水稻与洋芋番薯,恨不得盯出朵花来。

在早晚起床都得打哆嗦的时节,水稻终于能收了。

树叶草木,加上水稻一起变成金黄,衬着蓝天白云,美得似浓烈的画卷。

齐佑看多了美景,虽不嫌弃,却实在没空欣赏。

必须趁着天气好时收割水稻,不然等到一场雨下来,稻子倒掉不说,还会生芽晒不干。

妇人们一大早就下地,挥舞着镰刀割稻子,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。汉子们忙着捆好,用板车推到晒谷场,脱粒晾晒。孩童们提着篮子在后面,与飞来的鸟儿们争抢,捡拾掉下来的谷穗。

齐佑坐在田埂边,双手搭在膝盖上,陷入了沉思。

林大牛蹲在他身边,一同望着地里的忙碌,半晌后说道:“七阿哥,您无需太过担心,等到种上几年之后,就应当会好转些。”

水稻收成并不好,远远比不上小麦。

齐佑以前看过资料记录,在东北苦寒之地成功种植水稻,是经过了多年的科学研究,不断改善种子取得的成果。

如果不是北海道来的稻种,估计连种子都收不回来。

虽是如此,齐佑还是小小的沮丧了下。他扯着手里的草根,怅然说道:“还是得读书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