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左鸿祯没打算给他解释,而是接着说道:“今天也是我正式退休的日子,我认为这是个好日子,因为我退休了,就意味着让出了一个位置,让年轻的生命力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。”

“像我的小徒弟俞想,大家也知道他,成功签约了尤金画廊,给我们华人艺术界争了不少光。他这次回来,更是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经验,建设我们国内的艺术界。”

“我也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一起加入,共同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良好秩序添砖加瓦。”

在满场激烈的掌声中,左鸿祯坐了下来。他悄悄问俞想:“怎么样,今天是不是挺正经?”

俞想无奈扶额,好像这两句正经的演讲稿不是他帮忙写的一样。

*

左鸿祯在寿宴上给俞想造够了势,虽然只字未提俞想要开画廊,但在座的各个都是人精,哪有听不出来的道理。

然而,俞想却觉得事情没有那么乐观。

已经是三天过去,一个自荐的画家都还没有,这让俞想非常被动。

他本计划是先选择签约艺术家,然后再研究选址装修这些事。但现在事情不顺,他只能换个思路。

他想学习国外的画廊成功经验,就是从头开始培养一个艺术家。而最好的培养阶段,就是当他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。

最无暇,没有被外界沾染的时期,则是学生时期。

于是俞想二话不说,自己一个人踏上了寻人之旅。

宫修筠则主动承担起了一切事务性工作,小到跑工商、拿执照,大到租金谈判、监督装修进度。这些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繁杂无比的事,对于一个大集团来说,连粒芝麻都算不上。

俞想耗时一个月跑遍了中国八大美院,每天见几十名学生,说话说到嗓子完全哑掉,走路多到脚底甚至长了茧子,却屡屡碰壁。

原因很简单,没人愿意签约画廊。

这在国内是最不好走的一条路,根深蒂固的观念限制了这些学生,他们知道炒作拍卖这条路多简单,也知道在画廊中一步步打磨有多难,更何况在国内的画廊,有没有愿意买你的画还不一定呢。

但让俞想最生气的还不是这些人,而是其中一个他觉得还不错的学生拒绝了他,拒绝他的理由是“我不想当画家,我想去线上教育当讲师,挣得多。”

听见这话时,俞想差点没背过气去。

终于,一个月后,他回到画廊时,带着三名学生。

一个月的时间远不够画廊装修完工,墙壁刚刚抹好,地面还是灰土,天花板时不时还有灰尘掉落。

俞想不知从哪找来了一个大画箱当桌子,又拖了四把椅子来。四个人就在这样一个宛如防空洞的屋子里完成了签约。

这三人中两男一女,都是俞想看好的学生。

现在他们面面相觑,谁都不在合同上落笔。虽然俞想没给他们画饼,也说好了未来的路会有多难走,但他们还是低估了状况的惨烈。

“签吧……”俞想话音未落,就被电钻的声音盖了过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