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八章 袁家遭殃

而青州和兖州,因为梁家、曲家和袁家配合的原因,也算是有几个郡县的数据拿的出手。

这次证据在手,文帝便开始了行动,他知道这件事情需要下狠手了,否则一旦此时让了一步,这度田令也就真的执行不下去了。

不过文帝也知道,这种事情让太子做只怕会拖泥带水,于是便亲自出面主持。

在前面抓的司隶校尉都还没处置的情况下,就以度田不实为由把刚刚上任的大司徒欧阳歙给抓了,那可是三公之一,连带着还有其他诸郡太守十余人,再下面的各地方官吏就更多了,事涉荆、青、徐、益等数州之地。

这下也算是让朝野惊醒,一时间为这些官员求情的人络绎不绝,来往于东宫与宣德殿。

见此情形,李皓便建议太子统统挡驾,不要插手这些官员的处置,毕竟太子自己下不了狠心,现在文帝帮着给解决了,这是好事。

太子现在只要闭口不言,不去拆文帝的台就行。

只是对此霍不疑却有不同意见,他倒不是觉得太子应该去救人,而是认为太子应该学着改变,光是一味的仁厚是治不了国的。

这点李皓也是认同的,只是做事还是得循序渐进,而且李皓本来也不想太子能变得杀伐果断。

要不然李皓当初干脆就不闻不问,让三皇子上位得了,何必弄的这么麻烦呢。

为此,李皓和霍不疑在东宫也是吵得不可开交,但太子这次是站到李皓这边的,故而霍不疑最终也是没辙。

而后随着欧阳歙这批人死在了牢狱中,狠狠的震慑住了那些有心思的官员,这也让朝廷在地方上推动度田令一事,总算有了不小的进展。

太子见到这一幕,不由对李皓和霍不疑感慨道:“度田令一事前后周旋了一年多,死了十数位两千石以上的官员,终于看到曙光了。”

李皓则深知此事绝没到守得云开的日子,只是看着太子沉闷多日,终于松了口气,便没有再去打击他。

但霍不疑明显就没这么体贴,直接说道:“太子殿下还是不要高兴的太早,那些豪族世家怎么会这么快放弃,断人财路,如同杀人父母。

人家好端端的当着土皇帝,田地越兼并越大,家奴越收拢越多,连县令郡守都要看他们脸色。如今官府非要插手进去,他们哪里会轻易罢休,这点血只怕还不足以让他们清醒。”

太子听到这话,习惯性的就转头看向了李皓,询问李皓的意见。

可既然霍不疑说破了,李皓自然也没必要说谎,便说道:“确实如此,如今的平静只是暂时的,后面只怕还得真刀真枪得打上一场,才能真的把这事定下。”

“那些人真的有这么大得胆子,敢公然谋逆?”太子本来听到李皓也认同霍不疑得话,已经有心里准备了,结果听到还会有战事发生,不免惊疑道。

李皓回道:“公然谋逆或许不至于,但在暗中挑动叛乱,以此逼迫朝廷让步,他们还是敢的。

毕竟那些大姓兵长有人有地有兵械,要是不闹一场,怎么能真的死心呢?”

对于李皓的想法,最终太子还是将信将疑,毕竟在他看来,如今朝廷一无外患,二无天灾饥荒,怎么会有人叛乱找死呢。

结果后续事情的发展,确实就如李皓所说得一样,在没有天灾、没有饥荒、没有战乱的这一年,各地仿佛商量好了似的,突然冒出一群群的反贼,劫掠乡里,攻打城池,好不热闹。

朝中得到了消息,自然便要开始安排平叛事宜,文帝当即便召集众人上宣德殿议事。

首先是介绍了一下此次叛乱的具体情况,虽然叛乱是席卷了徐、青、豫、冀、幽、兖、益、荆、扬九州,但真正激烈的还是青、徐、幽、冀四州,其余州郡大多都被限制住了。

说来袁家这次是真惨,袁沛执掌得徐州是重灾区就不说了,问题是就连袁家大本营所在得青州也陷了进去,这运气也真是没谁了。

虽然这些领头不会刻意对袁家下手,但李皓对于这帮叛军得军纪可没什么期望,等把这次得叛乱压下来,只怕袁家得损失不会太小。

<!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