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林还比他们小几岁,而且小的时候也没得到好老师的教导,也就后来有了叶楚山,这些皇子可是好几位宁朝大儒教导的。
想到这,泰安帝叹了口气,又看到王昶去了裕郡王府,两人交谈到半夜后,更是叹息,虽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,但总归不会是好事。
明日就要去皇城给太孙讲学,唐林也不知道太孙的情况如何,虽然跟勤学院教导众皇孙的大儒们交谈过,但也只得出一个太孙聪慧,四书五经皆已熟读的结论。
就算唐林再怎么年轻,也知道要成为一个帝皇,不是只要读四书五经就好了的,或许,太子府有开小灶?
太子是储君,那么太孙是储君的储君,再怎么样,也得认真对待才行,而且,也因为这件事,唐林看到了律法改革、盐务改革、税制改革的希望。
若是自己的思想能影响皇太孙,将自己的所学尽皆教给皇太孙,那么是不是日后皇太孙可以同他一起改革?
唐林虽然觉得自己还年轻,可是这些改革,并非一朝一夕之事,而且还有性命之忧,若是只有他一人,等他死后,恐怕这些改革也会无疾而终。
但若是当朝天子也支持自己,那就不一样了,就算提出这些后,他被暗杀了,天子也能继续进行改革。
世家和皇族是他改革的最大阻力,有了天子支持,皇族不敢明面上抵制。
而世家,如今世家的势力就已减少,等几十年后,恐怕就再也无法控制那些盐井了,盐本该是最便宜的东西才对。
想到这些,唐林对于明日的讲学,更积极了,将所有有用的书一一写下,先跟太孙聊一聊,然后慢慢影响,路漫漫,终有一线曙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