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氏道,“不若去我家吧,过了年哥哥嫂嫂们去我那里时,把全娘带上,我再让我家大嫂到我家。我们才搬去秀水坊一年多,谁也不知道我娘家有几个侄女,也不怕人看见。”
周氏点头,“这样倒也可以。”
商议好了见面的事情,话题又轻松哦起来。
周氏问肖氏,“姝娘出门子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没?我前儿听说她婆婆没了?可怜见的,年纪轻轻的就走了。明儿姝娘的婚事,那边谁来操持呢?”
肖氏沉默了一下,“谁说不是呢,我那亲家母,再好不过的人,又疼爱姝娘。还没过门呢,金的银的总是往这边送。至于婚事的事儿,走一步看一步吧。好在亲家母临终前把家分了,女婿得了700两银子,另有100两银子操办婚事,也尽够了。”
周氏点头,“姝娘的婆母是个明白人,把家分了,以后兄弟之间也不扯皮。就算有了后娘,也不可能重新分家的。7外孙女婿还要下场考举人,以后的前程是不用愁的,你再陪嫁一些,就算没有婆母帮扶,日子也能过的去。”
严氏笑道,“外婆放心,三妹夫自来最疼三妹妹。我才嫁到李家多久呢,就见到三妹夫见天的往家里送东西。近来还把分家分的赵太太生前的首饰拿来给姝娘管着,只要心里有三妹妹,什么样的日子不能过。”
李姝插嘴,“都说我作甚,外婆不用担心我,我什么样的日子都过的。再富贵,也是一日三餐。穷啊富啊的,都是过眼云烟。”
闵氏笑道,“了不得了,姝娘这是得道了。”
众人都笑起来。
娘儿们一起说说笑笑,时间很快就过去了。待吃过中饭,稍作休息后,肖氏就带着女儿和媳妇回秀水坊了。
这世上,什么事不来则以,一来就是成双。
腊月二十九那天,王氏带着蒋氏上门了。
李家的年货都已经备齐,到了这一天,反倒清闲下来。
肖氏见族长婆媳上门,心里称奇,忙起身迎接,“婶子和嫂子来了。”
王氏笑道,“侄媳妇在家呢,我这过年前一天上门,可真是讨债来的。”
肖氏笑道,“婶子说笑了,您能来,我高兴着呢,您老吃的盐比我吃的米都多,正好帮我看看,我家里哪里备的不妥帖,我现改还来得及呢。”
蒋氏逢迎道,“弟妹太客气了,弟妹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呢,这不过是小事情罢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