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 广开科举

蒙毅出自名门世家,父亲与爷爷都是秦国有名的大将,本身就代表着权贵,还真不一定支持这个制度。

“陛下开科举是好事,臣赞同。不过,如何执行才是重中之重,天下学子会读书,未必就会治国。”

“言之有理。”秦始皇点了点头,所以他才召集大家来商议。

很多时候他只提出方向,细节则是臣子们来完善,作为君王,他能知人善用便足矣。

“此事朕已请教过仙子,仙子也非常赞同,且愿意指点一二。”

众人一怔,原来陛下已经请教过仙子,而且仙子也同意了?

仙子会同意,证明此法的确可用,或者说可以强大大秦。

几人心中登时有了计较,看来陛下今日不是为了征询他们的看法,而是让他们拿出策略。

蒙恬登时上前说道:“陛下,科举制度利国利民,可以为朝廷输送大批新鲜血液,焕发朝气,的确是好举措。”

既然是仙子同意的,那一定是好政策,他必须支持。

秦始皇目露赞赏,蒙恬还是很识相的。

有蒙恬蒙毅兄弟与李斯支持,此事便成了一大半。

“陛下,老臣不赞同。”

果然,很快出现了反对的声音,正是王绾。

王绾乃是前任丞相,因年事已高便主动卸任,他卸任之后秦始皇才提拔了冯去疾与李斯。

但王绾毕竟当过丞相,在朝中举足轻重,秦始皇对他也很尊重,是以这次才将他请来商议。

此人当年就曾建议秦始皇实行分封制,将公子、宗族及功臣们分封到燕地、楚地等国的偏远地方镇守,不过被李斯驳斥了。

后来秦始皇便采用李斯的建议,实行郡县制,由中央集权、直接任命与罢免各地官员。

因此,王绾反对在秦始皇意料之中,此人思想守旧,与淳于越等人如出一辙。

“哦?王卿有何建议?”

秦始皇不咸不淡问道,倒是没有生气。

王绾正色道:“陛下,自古以来官员便是世袭或者举荐。世袭知根知底,所谓虎父无犬子,世袭者当能胜任;举荐则有人担保,犯了事一并惩处。”

“可陛下提出的科举制度却全然没有益处,挑选出来的皆是新人,如何能相信他们的才干与智慧?”

“况且,若是朝廷里皆由新人占领,还有何我等老臣的生存余地?请陛下三思啊。”

不等秦始皇开口,李斯便忍不住说道:“此言差矣。”

“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,谁说世袭者就一定能胜任祖辈的官职?便是如今朝堂中,也不乏滥竽充数者。”

王绾一怔,李斯竟敢口出狂言,就不怕被人知晓后弹劾?

李斯还真不怕,此事可是陛下与仙子都想推行的,谁阻拦才会成为陛下眼中钉。

所以他这次才这么积极。

“再者,举荐制也多有弊端,最容易滋生黑暗,导致官官相护。而科举制度恰恰可以改变这一点,选□□的官员都效忠于陛下,而不是某位重臣。”

“犯了事虽无人担保,但有专门的监察机构处理,此为益处。”

“另,陛下从未说过选□□的新人直接授予高位,完全可以先任命为县令、掌故、员吏等初级官职。”

“若是表现良好,再逐步提升,最终能进入朝堂者可谓万中无一,又何来挤压诸位老臣之说?”

说到这里,李斯讥讽一笑:“斯从未见过臣子被人挤走,只有那等无能者会因不被陛下认可而贬斥。”

“我大秦想要更加强大,就必须改革,实行新举措!”

“你……”王绾登时有些气急败坏,很难怀疑李斯那番话不是在指桑骂槐,说他无能。

李斯一甩袖袍,独臂也透着高傲与潇洒,王绾更恨了。

秦始皇微微颔首,有些话蒙毅不好说,李斯却能说。

李斯此人的确是一把好刀,所以当初他斩了赵高,却留下李斯一命。

“李相所言不无道理,无论世袭制还是举荐制都有弊端与局限性。仙子曾言,科举制度乃是后世常用制度,可见其利大于弊。”

众人又是一怔,原来科举制度是后世常用的制度?

没想到陛下如今就提了出来,不愧是一统七国之人。

秦始皇看向唯一没有开口的王翦,问道:“王将军有何看法?”

王翦年事已高,却依然精神矍铄,较许多年轻人更孔武有力。

闻言开怀一笑:“我王家世代忠于陛下,陛下想实行科举制,我王家就支持。不过,希望这科举制度也挑选挑选武将,不要只专注于文职。”

“朕确有此意。”秦始皇心满意足,四人赞同,一人反对,此事就这样定了下来。

于是接下来几日,秦始皇又多次召集蒙毅等人商议,要他们拿出具体措施。

蒙恬甚至亲自前往仙宫,将灵桑请来出谋划策。

不多时,一份科举制度规则就新鲜出炉。

此规则与后世相似,一共分为四个等级。

第一级乃是各县举行的院试,所有没取得过功名的人均可参加,每年一次。

通过院试者赐予秀才称号,秀才可以参加第二级考试,乃是由各郡举行的乡试,每三年一次。

通过者被赐予举人称号,举人便有资格为官,但机会甚少,一般都需参加第三级考试后才被授予。

第三级考试便是全国性的会试,会试在都城咸阳举办,考试科目为策问、经义、律法、算学、兵法等多种。此外还增加武科。

会试结果并不只看总成绩,若是某一科表现的特别优秀,也有机会被录取。

通过会试者授予贡生称号,约三百人,这三百人还得参加最终的殿试,乃是由皇帝主考,亲自选拔出前三甲。

一甲唯有三人:状元、榜眼及探花。

二甲若干,赐予进士出身;三甲若干,赐予同进士出身。

三甲皆可为官,官职不高,可留都城,亦可外放。

由于今年是第一届,秦始皇便免去了院试,直接进行乡试,以节约时间。

此令一传到各郡县,天下黔首皆为之沸腾,难以置信。

科举制度是个什么东西?从来没有听说过啊,不过看上去好像对天下学子大有益处。

这若是一路通过殿试,居然就能入朝为官,到底真的假的?

无论夏商周,还是之前的七国混战,哪一朝哪一代不是世袭制与举荐制?黔首想做官?做梦比较快。

此法若真实行开来,于大秦绝对是颠覆性的举措。

“这么说来,咱们都有机会去参加乡试?”

“到底真的假的?会不会有人故意散播谣言?”

“那可是官府张贴的文书,谁敢拿这事散播谣言,不怕被砍头?”

“无需缴纳报名费用,若能通过乡试,全家免除徭役;若能入咸阳参加会试与殿试,食宿全免。”

“年龄十五以上、不限身份籍贯,这是指其余六国黔首也能参加?”

“嘘……可不要乱说,现在还说什么六国黔首?都是我大秦的黔首,当然都能参加。”

“可惜我目不识丁。”

“我这就回去告诉隔壁的小子,那小子读过几年书,说不定真能考上去当官咧。”

“自从陛下请仙子出山后,我大秦是一日好过一日啊。尤其食盐价格降低,咱们普通人也用得起;赋税也减轻了一成,今年可以不用交那么多粮食出去了。

“听说咸阳城的黔首还免费发放了什么种子,可以亩产一两千斤。等他们种植出来后,还会将种子推广到各郡县,到时候咱们也能种上。

“如今又改革科举,选拔普通人入朝为官,我大秦当真要迎来盛世了!”

“陛下英明!仙子英明!”

“……”

一时间,天下各地都议论纷纷,不出几日连几岁孩童都知道了,嚷嚷着要去上学读书。

颍川郡内,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子盯着文书内容,静默许久。

男子面容极为俊美,肤色白皙,剑眉星目。一袭藏青色长袍衬得他气质华贵,绝世无双,如同鹤立鸡群。

他将告示内容详细读了三遍,眉梢轻扬,似乎难以相信秦始皇会做出这样的改变。

不限籍贯、无需缴纳报名费用,通过乡试还能免除徭役,通过殿试便能入朝为官。

哪一项都有莫大的吸引力,对天下黔首来说绝对都是大好事。

然而正是如此,才让他心生怪异,在他心目中,秦始皇一直都是暴虐无道的存在。

征战多年,连灭六国,以至于大秦与六国黔首都民不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