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讨儿子婚事、羊毛线、公主、阿寿婚事、

黛玉回门后,言娘带着孩子们跟着林如海就回奉天去了。

林老爷感叹,该考虑阿寿的婚事了。

嗯,自己儿子和当年同窗们的孙女、外孙女的年纪比较搭配。

令人叹息!

不过想想自己子女缘分虽然晚,但多啊。

林如海对言娘得瑟道:“5个儿子,就是每个给自己生三个孙子,这就15个啦。”

一副历代祖宗都没我牛逼的样子。

还得意的摸摸胡子。

艳娘泼冷水:“呵,我一不在家,药膳就不好好吃,不好好保重自己,想想你的年纪,能见到你这15个孙子不?难道等变成牌位了,孩子们祭祀祖先的时候知道啊。”

林如海沉默:年龄确是个问题,明天药膳多吃点。

既然说道阿寿说亲的事儿,林老爷想到关外姑娘们活泼健康的身体,觉得自己应该和儿子谈谈心。

揭一捷自己的伤疤,论娶一个健康开朗的媳妇儿的重要性。

顺带装一下还没当爷爷的可怜。

林老爷谈过之后,言娘也拉着儿子,和儿子谈自己的婚姻观。

“婚姻讲究门当户对,实际上就是资源优化,就是让自己、自己家族更好。所以有本事的男人很现实,即使有喜欢的丫鬟、倾心的小户之女,最后也会选择门当户对的贵女。对不?”

言娘对儿子扬眉询问。

“娘说的都对。”阿寿认真的回答道,并对老娘保证:“我没有喜欢的丫鬟,也没有倾心的小户之女。我就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媳妇儿。”

“我喜欢聪明厉害的姑娘,当然,得识字明理。这样子能给我儿子掌控好后院,将来也能把孙子们养的像小狼崽儿一样厉害,这样的姑娘,我才放心把儿子交给她。如果你喜欢什么温柔如水啊,低眉顺眼啊,会哄老人开心啊,楚楚可怜柔弱坚强啊,那你早说。都说做父母的拧不过孩子,老娘也不会和拧,只不过,会让你带着你的温柔白莲花,有多远滚多远,别在老娘跟前碍眼。”

看着亲娘越说越生气,好似以及成为现实一样,连“老娘”都蹦出来了。

阿寿忙争辩道:“娘,你把我养大,你儿子是那样的人嘛?”

“那谁知道,不是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嘛,你小子从小就心眼儿多。”

言娘翻个白眼儿。

“娘,我骗谁也不会骗你啊。我的亲娘啊!”阿寿说着说着就要唱起来。

“滚犊子,老娘还好好的,能再活五百年,别哭丧。”言娘笑骂道。

“阿娘,我真的不喜欢你说的那种白莲花,我想找阿娘这种贤内助。”

阿寿这是真心话,也顺带拍了老娘马屁。

“那好,我就按这样给你找媳妇儿了!”言娘一锤定音,定下给儿子找媳妇儿的基调。

奉天这边靠北,每年寒冷的时间长。

下雪天也比其他地方来的早。

言娘发现,林老爷每次要下雪的时候都情绪低落,下雪后又忙起来。

稍微一打听,就知道,下雪对于富贵人家来说可能意味着踏雪寻梅,围炉炙鹿。

而对穷困的老百姓尝尝意味着房屋被积雪压塌,流离失所,甚至人被冻死冻伤。

言娘叹息,自古以来都是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

这个时代保暖的有棉花,但对东北这边动辄零下几十度的天气,似乎还不够。

记得后世对东北的印象是过冬得有皮衣。

然而这个时代,一件羊皮大衣都得几两银子。不说老百姓,皮衣对小福之家都很难得。

言娘自己前世小时候是在黄河边长大的,记得那时候的冬天,屋檐下的冰凌都能拖一两米,小孩子不怕冻,会掰了当成冰糕伸舌头舔一舔。

不过,后来长大了,似乎冬天没那么冷了,再没见过那么长的冰凌。

小时候的棉衣里,妈妈还会给套上一身毛衣毛裤。

形成秋衣、毛衣、棉衣三层,这样几层衣服紧紧的包裹在身上,暖暖的。

再大几岁,有了羽绒服,才穿的少了。

对啊,毛衣,羽绒服。

材质都是比较廉价的东西,老百姓能用得上。

言娘细思羊毛制成毛线具体怎么做。

首先,羊毛上面肯定有油脂,需要去除。言娘知道古人有鞣制皮革的技术,那么去羊毛上的油脂的法子大概异曲同工。

说到这儿,言娘想起小时候看三国演义,对诸葛亮不离手的羽毛扇很感兴趣。

而他的羽毛扇和家里养的大鹅的翅膀很像。

于是杀鹅的时候就请求妈妈,把鹅的一只翅膀留下,想着晒干后也会有诸葛亮的智慧羽毛扇。

可能当时妈妈也很想把玩那扇子,于是妈妈把鹅一只翅膀切下来,用绳子挂到向阳的墙壁上,等它上面的肉晒成肉干就有扇子了。

哈哈,想到这儿言娘都想笑。

真是好玩儿童年记忆。感觉当时傻傻的。

那时候农村用的还是座机,还没有可上网随时百度的手机,没有无所不教的某抖。

这只翅膀的结果可想而知——生虫了。

最后扔到地锅火塘里,一把火烧了。

所以言娘长大后,看种田流被科普了鞣制这个技术,才恍然大悟。

羊平时又不洗澡,羊毛上除了油脂,肯定还有草屑等脏东西。

所以鞣制好的羊毛,需要去除脏东西。

然后就是把短短的羊毛变成连绵不绝的毛线。

言娘不知道羊毛制成毛线的方法,但中国古人能用棉麻制成线。

虽然说羊毛和棉麻比较起来短,但毛线也粗啊。

凭古人的智慧,应该能制成吧?

不管了,先开干!

实践出真知!

遇到问题,到时候再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,集思广益嘛。

言娘让丫鬟从库房翻出几张鞣制好的羊皮。

在大家莫名其妙的目光中,吩咐住建部把羊皮上的毛剃下来。

然后交给针线房。

让针线房想办法制成毛线。

针线房的管事很是为难,但在主子面前呢,脸上没露出来。

羊毛短的不足手指长,最长的也不超过一掌,而且粗细不均,很难制成好的绣线或者织布用的线。

等言娘描述过所需要毛线的粗细程度后,为难立马消失了,笑容满面的保证,很快就好。

这么粗的线,才学纺线的小姑娘都会!

言娘嘱咐管事找专人单独制作,注意保密。

管事连连保证。

言娘想着如果毛线制好了,织成毛衣可以当寿礼送给皇帝啊,到时候林家又省了一份贺礼钱。

省下来的银钱都是自己孩子哒。

言娘挺胸,我真是省钱小能手!

不仅能开源,还能节流。

我骄傲了吗?

到时候找林老爷给自己请功。

于是没几天,言娘就得到几个毛线球球。

言娘挑起毛线,放眼前细看。虽然不如后世的柔软,还白的不整齐没颜色,但这也是毛线啊。

言娘让丫鬟把之前让住建部门的木匠做的毛衣针拿过来。

这毛衣针是竹制的,有长有短。

当时言娘吩咐过木匠后,第二天就送过来了。

单单几个小木棍,对巧手工匠们简直是小菜一碟。

言娘让丫鬟们出去,到耳房取暖,自己要单独呆在。

暗九来精神了。

女主子又要搞大事儿了。

赶紧把言娘所在起居室周围警戒起来。

言娘自己拿着毛线球和毛衣针到起居室,开始和它们较劲儿。

言娘记得自己上世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,当时农村大人小孩儿的毛衣,一般都是妈妈用毛衣针一针一线打出来的。

当时小女孩儿们喜欢模仿大人们。

于是言娘跟着小伙伴们,学过用毛衣针把毛线织成长长的毛线片。

言娘手比较笨,当时只学会最简单的平针手法。

言娘自己躲着起居室,开始折腾毛线。

先试着在一根毛衣针上起头,毕竟时间过去好久了,言娘连起头都记不清怎么开始了。

起头,拆线,再起,再拆······

折腾半天,终于起好头了,第二根毛衣针用上了。

言娘开始自己的雄伟大业——给林如海织一条围巾!

半天后。

言娘觉得自己要半途而废了!

实在是,这毛衣针不听使唤!一会漏针了,一会儿跑线了。刚开始几次言娘还都拆了从头再来。

到了后来,言娘已经能面无表情的视而不见,继续往下打了。

等丫鬟在门外提醒天黑了,要点灯的时候,言娘抬起头,揉揉自己发酸的颈椎。

再面无表情的低头看看手里,那堪堪半扎长带着漏洞、整体成梯形的毛线片。

言娘深吸一口气,觉得自己还是放弃吧!

现在就收针,送给林老爷当手帕用吧!

不过,怎么收针呢?

言娘有些懵逼,自己没学过吧?

当初争强好胜的小时候自己毛线片织了有半米长,傲世众小伙伴。

然后,就没有然后了,被妈妈没收了!

人生多艰,还是交给林老爷找人做吧。

想来有自己的抛砖引玉,大中国那么多女红高手,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,还会玩出花样呢!

言娘把自己织的毛线片放到针线筐里,用布盖着。

让丫鬟进来点灯,并交代,不要碰自己的针线筐。

暗卫林九已经召唤来同事。

听了言娘的话,让同事盯着针线筐,自己去找主子汇报了。

等晚饭后,大家闲谈了一会儿,见两个小的已经困了,言娘让丫鬟嬷嬷们把双胞胎抱回房间。

然后让下人们下去。

林老爷饭前已经收到暗卫的汇报了,于是做了手势,让暗卫们坐好警戒工作。

言娘从自己的针线筐里扒出带着毛衣针的毛衣片,递给林如海。

“老爷,东北这地儿天冷雪多,每次下雪都有百姓冻伤冻死,老爷都要心情低落好几天。我知道老爷爱民如子,忧心老百姓。老爷可是我们家的顶梁柱,你的心情就是咱们家的晴雨表。你没见,那几天孩子们都特别乖。政务上我帮不上忙,就想着从衣物上来帮帮老百姓,给老爷减轻些负担。”

只听暗卫的汇报,林如海就知道,这在蒙古大草原上没啥用的羊毛,如果能制成衣物,意味着什么。

当林如海拿到实物,更肯定了自己的想法。

言娘,真贤内助也!

林家之福啊!

自己需要好好感谢当年林嬷嬷的当机立断,给自己聘言娘为妾!

于是几天后,京城林家老宅的林嬷嬷在懵逼中,又一次收到赏赐!

上一次赏赐是牛痘的时候。

林嬷嬷年纪大了,当年林如海调离扬州,就让林嬷嬷,直接从扬州跟随辎重,回京城林家老宅养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