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 063

他担忧地说:“这样下去,京城不少老百姓恐怕都买不到粮食,只能花高价从其他人手里买又或是减少每日的食物。”

王掌柜叹气:“只怕过几日,京城的粮荒会更严重。”

当然也无需担心京城会乱起来,毕竟两营还有那么多禁军守着呢,京城乱不起来,只是普通老百姓恐怕要遭罪了。

从银楼走出来后,周嘉荣的心情有些沉重,回去后就让唐乐找些经商的书送到书房,只有知道得越多,涉猎的知识越多,他才不会轻易犯糊涂。

翻了一夜的经商书籍,周嘉荣真是大开眼界,对这些小小的商贾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他们也许没有高贵的出身,也没有渊博的学识,但从古到今能够脱颖而出,在史书上留名的大商贾都不缺乏胆识、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。

接下来两天,果然如王掌柜所言,粮铺门口的长队不但没有消散,反而越排越长,不少普通百姓脸上都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。

看到这些,周嘉荣的心情也有些沉重。

好在这日他总算收到了纪天明从江南送回来的信。

信里,纪天明简单地说了一下江南的情况。目前他在苏州,还没被洪水淹没,但苏州城内的物价是一天一个价了,还有无数失去家园的难民涌入城内,露宿街头,当地官员已经在组织救灾,可在面对这样巨大的天灾面前,人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,尤其是现在绵延的大雨还没停,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有河岸湖岸决堤。

信的最后,纪天明表达了对江南灾情的担忧。

收起信,周嘉荣的心情越发的沉重。

朝廷派向善南下已经数日,若是快马加鞭,日行上百里,现在应该已经到江南了,不知能否改善这一状况。

可惜还没等来向善的折子,兴德帝又收到了一封江南巡抚的折子,再次说明了江南的灾情,已经扩大到了十六个县,无数黎民百姓受灾,他再次恳请朝廷派人去江南抗洪救灾。

兴德帝将这封奏折公之于众,朝廷上下商讨对策,还没商量出办法,过了两日,江南巡抚的折子又来了,还是陈述灾情,恳请朝廷支援。

由此可见,江南这次的洪灾比之过去几十年恐怕还要严重。

兴德帝跟重臣商议过后,又从兵部、户部、兵部等抽调了一部分官员和士兵,指派中山王带队南下,去江南赈灾,并让江南附近未曾受灾的府县常平仓、义仓、社仓等,赈济百姓。

中山王接到圣旨,脸都垮了,心里后悔不已,早知道就不贪这个功劳。

江南现在大雨,洪水那么严重,万一赶上江河决堤,将他冲走了怎么办?

不过圣旨都下了,他也只能认命。

中山王一边让妻子收拾行礼,一边琢磨着多带几个侍卫出门,以保障他的安全。

想到要告别安稳富贵的京城,中山王心里就不得劲儿,当天晚上还派人去请几个兄弟聚一聚。

周嘉荣接到帖子哭笑不得,都什么时候了,他还惦记着喝酒呢。

不过到底兄弟一场,这次南下救灾也有些风险,周嘉荣不好表现得不近人情,准时赴约。

见面后,中山王就哭嚎:“大哥、三哥、六弟,若是我……此去再也回不来了,以后的清明你们可要记得带着酒去看我。”

“四弟莫担心,你是作为赈灾的钦差大臣南下,不会去洪灾第一线的。四弟若是还不放心,我这里有几个武艺非常高超的士兵,为兄将他派到你身边,跟着四弟南下,定能保四弟平安。”武亲王捏着酒杯笑盈盈地说道。

听到这个提议,中山王立马不嚎了,摆手道:“就不用劳烦大哥了,这次父皇还拨了一部分银子送去江南赈灾,会派军队一路护送,定然无恙,大哥尽管放心。”

要真收了武亲王的人,岂不是在自己身边留了对方的眼线。中山王表面大大咧咧,贪玩好热闹,但在这种关键问题上并不糊涂。

武亲王笑了笑:“既如此,那就算了,若是四弟有需要,但讲无妨。”

周嘉荣冷眼看着他们俩耍心眼,垂下眼睛,轻轻摇头,真没意思,都这时候了,两人还不消停。

被武亲王这么一说,中山王也不好卖惨了,不然一会儿武亲王又送人给他怎么办?

四人边喝酒,边说起了江南的灾情。他们都各有各的渠道,多少知道一些外面人不知道的消息,周嘉荣听着,偶尔接两句,一顿饭吃得不咸不淡。

次日天不亮,中山王便带着赈灾的队伍南下了,为了加快速度,他们这次没有坐马车,而是骑马,银子也用马驮着,到了驿站再换马,次日继续启程。

按照这种速度,估计五六天便可到达江南。

中山王走后,京城的粮食越发不好买,百姓叫苦不迭,不少大臣上书向兴德帝反应这一情况。

郑玉也站出来,先是检讨自己,然后想了一个应对之策:“陛下,不若从京城下辖的一十个县中,开放一部分粮仓,将粮食运到京城,平价出售,以满足百姓所需。”

京城下辖的一十个县城下面还有很多村落,因此有一定的余粮,尤其是小麦。

兴德帝这回采纳了他的提议。

郑玉已经吃了一次亏,这回谨慎多了,将粮食拉回来后,在官仓平价出售,每人限购五斤,以免有商贩趁机囤积平价粮。

衙门开了仓后,大量的粮食放出来,不少百姓都舍弃了不知道何时才能排上的粮铺,都跑到官仓去买粮。

周嘉荣从衙门回府,看到一张张带着欢笑和满足的脸,既高兴又担忧。

朝廷的粮仓不可能一直平价售粮,因为今年江南发洪水的缘故,漕运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,就没法从南方运粮回京。京城确实还有粮,但肯定要先保障两大营一十万大军的口粮,余下的才能卖给百姓,因此必须留一批粮食做不时之需。

如果想让京城的粮价持续稳定下来,就需要打破这些商贾对于粮价必然会上涨的心理预期。

琢磨了半天,他让刘青安排人悄悄去外面放出风声,就说今年两湖、西南等地区的粮食大丰收,灾后朝廷会向这些地区调粮进京。

不管流言真假,几千里外,这些商贾一时半会儿也没法去求证此事。只要大家都觉得以后会有粮食,京城不会缺粮,大商贾们担心囤在手里的粮食会卖不出去,自然就会拿出粮食来售卖,这样京城的粮价就能稳定下来了。

其实现在京城并不缺粮,而是不少商家捂着不肯卖而已。

为了保证这个计划顺利实施,周嘉荣还找上了蒋钰:“蒋大人,我想请你帮个忙,听说你跟顺天府尹郑大人乃是同乡,私交不错?”

蒋钰抬眼瞥他:“是有这么一回事,殿下想让臣帮什么?先说好,老郑这人也是个又臭又硬的石头,你若是希望臣能替你拉拢他,恐不能如你的愿。”

他这话谦虚了,顺天府尹这个位置可不是谁都能坐得稳的,郑玉干了四年,既没被撤职,也没因为得罪权贵不得已辞官,便是有过人之处。

周嘉荣大笑:“蒋大人快人快语,那我也不跟你卖关子了。大人不必担忧,我没这个想法,我是想请你转告他,上奏,解除对商贾粮价的限制。”

“殿下这是何意?”蒋钰皱眉,不明白周嘉荣为什么掺和这么一脚,还是帮商贾说话。

周嘉荣认真解释道:“蒋大人,朝廷开仓放粮,最重要的目的是平抑粮价,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,完全没有再限制商贾粮价的必要。而且过去的经验也证明了,限制他们的售价这条路是走不通的。京城粮食有限,不可能一直开仓放粮,最后还是得靠他们来满足城内百姓所需,因此我建议趁着现在粮价已经降了下来,让他们能够自由浮动价格,让一部分手里比较宽裕,不愿排队的百姓去粮铺买,以减少京城粮食的消耗……”

这样有一个好处,粮铺可以适当的涨价,比如一斤涨一两文,这样,既在百姓的承受范围内,商贾又能稍微多赚些钱,更乐意卖粮。届时,朝廷便可慢慢减少粮食供应,保障京城有充足的储备粮。

蒋钰听完周嘉荣的话后,一愣一愣的:“殿下还精通买卖?”

周嘉荣笑着摇头道:“精通倒谈不上,只是观最近京城的粮价变动有所触动而已。我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提议,具体怎么实施效果最好,还得看郑大人的。”

“行,我帮你找老郑。”蒋钰一口答应。

翌日上朝,郑玉向兴德帝上了一份折子,请求解除对粮商价格的限制,允许其自由定价买卖,同时通过缩小官仓的经营时间、限购等措施逐渐减少官方的粮食供应。

兴德帝看完后,又问了许多郑玉有关这方面的一些具体细节和内容。

郑玉一一作答,并阐述了这样做的好处。

兴德帝听完后非常满意,大大夸奖了郑玉一番,还奖他白银一百两,责令他去办这件事。

得了褒奖,郑玉本该高兴的,但他性格比较耿直,总觉得自己是抢了荣亲王的功劳,毕竟这主意是荣亲王给他出的。下朝后,他拉住了蒋钰,支支吾吾地问:“荣亲王殿下怎么不亲自上奏,向陛下禀明这件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