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章 兵锋暗指向

建安四年的秋意渐浓,彭城朝廷在明暗两条线上持续发力,试图将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优势转化为切实的掌控力。

然而,树欲静而风不止。

就在朝廷潜心内政、广布暗线之际,周边的几大势力,也并未因朝廷的政令而停下扩张或复仇的脚步,新的兵锋正在暗中酝酿,指向各自的目标。

许昌,丞相府。

经过近一年的休养生息,曹操麾下的军队逐渐恢复了元气,屯田政策初见成效,粮草储备有所增加。

宛城之败的耻辱与丧子之痛,如同一根毒刺,始终扎在曹操心头。

这一日,他召集心腹,密议军事。

“张绣小儿,盘踞穰城,倚仗刘表,以为高枕无忧乎?”

曹操的声音低沉,带着压抑的怒火,“此獠不除,吾心难安!且南阳乃荆州门户,若能取之,既可雪耻,亦可窥伺荆襄,断刘表一臂!”

荀彧面露忧色:“明公,朝廷如今势大,郭嘉、徐庶皆非易与之辈。我军新复,若大举南征,恐其趁虚而入,袭扰兖豫。”

程昱却道:“文若所虑固然有理。然,朝廷重心在北,与袁绍对峙于青州,又要分心经营幽州,未必能全力西顾。

且张绣新附刘表,根基未稳,刘表与孙策对峙于江夏,亦难全力救援。

此正是速战速决之良机!

若待朝廷彻底稳固,或刘表缓过气来,再图张绣,难矣!”

曹操沉吟片刻,眼中决断之色愈浓:

“仲德之言,正合吾意。

此次出兵,需以雷霆之势!

令夏侯惇、于禁为先锋,曹仁总督后军,吾自领中军,克日发兵,直扑穰城!

对外可宣称‘讨伐不臣,清理门户’,至于朝廷那边……”

他冷哼一声,“待吾拿下穰城,生擒张绣、贾诩,再向朝廷‘报捷’不迟!”

一场旨在雪耻并打开南下通道的战役,已在曹操的谋划中悄然成型。

他刻意选择了朝廷与袁绍关系紧张、且自身实力有所恢复的时机,试图打一个时间差。

江东,吴郡。

江夏前线的僵持并未消磨孙策的锐气,反而让他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仇恨。

这一日,他与周瑜登高望远,眺望着西北方向。

“公瑾,江夏黄祖,老迈昏聩,倚仗水军之利,龟缩不出。

与之纠缠,空耗钱粮,非良策。”

孙策眉头紧锁,语气中带着不耐,“杀父之仇,不共戴天!此仇一日不报,策寝食难安!”

周瑜理解孙策的急切,但他更显冷静:

“伯符,黄祖虽不足惧,然其据江夏要地,荆州水军实力犹存,强攻损失必大。

且刘表在襄阳拥兵十万,若我全力攻江夏,其必来援。

届时恐陷入旷日持久之战。”

“那当如何?难道就此罢手不成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