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政令天下

在蔡琰的力主下,彭城正式设立“太学”(规模虽无法与洛阳太学相比,但意义重大),由当代大儒蔡琰之父及其弟子等人主持,不仅招收士族子弟,也择优录取聪慧的寒门学子。

同时,下令各郡县恢复官学,宣扬忠君爱国、尊奉朝廷之道。

另一方面,“招贤馆”的功能被进一步强化,成为常态化的选官渠道之一,明确“不计出身,唯才是举”的原则。

文化与选举的引导,开始系统性地为朝廷培养和选拔人才,并不断强化“彭城朝廷乃正统所在”的意识形态。

其四,遣使巡行,宣威地方。

针对新纳入控制的区域,如兖东诸郡、幽州南部鲜于辅控制区,以及朝廷的徐州、青州各地,朝廷定期派遣重量级使者(如徐庶、刘晔等)持节巡行。

这些使者不仅代表朝廷慰问地方、考核官吏、审理积案、宣扬新政,更负有监督军事防务、协调与周边势力关系的重任。

使者的频繁出动,使得朝廷的存在感不再局限于彭城一隅,而是如同神经网络般,延伸到控制区的每一个角落。

这套组合拳打出,效果立竿见影。

在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,政令畅通,秩序井然,相较于曹操、袁绍辖境内仍在消化天灾影响、难免有些混乱的局面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越来越多的流民选择涌入青徐,许多寒门士子也将彭城视为实现抱负的希望之地。

甚至连一些原本依附于地方豪强的小股武装,也开始主动接洽朝廷,请求“招安”,接受整编。

然而,政令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,也必然触动既有势力的利益。

在北方的幽州,袁绍对朝廷势力嵌入其卧榻之侧始终如鲠在喉。

他虽未公开撕破脸,但利用其在幽州北部的影响力,不断对鲜于辅控制区进行经济封锁、军事骚扰,并暗中策反其麾下将领。

鲜于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,连连向彭城求援。

郭嘉对此的回应是,加大秘密物资输送,派遣更多精通军务的干吏北上协助,并授意鲜于辅“稳守为主,广布恩信,拉拢当地豪族,逐步蚕食边缘地带”,避免与袁绍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,以拖待变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南方的荆州, 则因朝廷的政令而暗流更急。

朝廷规范爵禄的诏书送到襄阳,刘表麾下那些由他自行任命的官员,地位顿时显得有些“名不正言不顺”。

刘备更是凭借其“镇南将军”、“宜城亭侯”的朝廷正式封号,在荆州士人中的影响力悄然提升,这令蔡瑁、蒯越等人愈发不安。

刘表在朝廷压力和内部猜忌的夹缝中,更加犹豫不决,对刘备既想利用又严防死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