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四年的春风,似乎比往年更暖几分,悄然融化了去岁寒冬遗留的冰雪,也仿佛要驱散笼罩在中原大地上空的阴霾。
彭城行宫内,那股由接连胜利所滋养出的自信与从容,已沉淀为一种更为厚重的气象。
郭嘉的身体在持续调理下,气色愈发好转,虽不能像往日那般恣意纵酒,但处理繁重政务已无大碍。
他与蔡琰并肩站在那幅日益详尽的天下舆图前,目光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,而是投向了如何将这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优势,转化为一套行之有效的长久之策。
“奉孝,如今北疆暂稳,南方纷乱,曹操蛰伏。
朝廷权威日重,然仅凭权谋与兵锋,终非长治久安之道。”
蔡琰看着地图上已被标注为朝廷直接管辖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区域,轻声道。
郭嘉颔首,眼中闪烁着构建体系的光芒:
“主公所言极是。权谋可定一时,制度方安天下。如今,正是将朝廷之威,化为政令之行,让天下人不仅闻朝廷之名,更受朝廷之惠,服朝廷之管的时候了。”
一套系统性的政令框架,开始在郭嘉的主导下,于彭城朝廷内酝酿并陆续推出。
其一,明定爵禄,规范封赏。
由刘晔牵头,参照汉室旧制,结合当前实际,重新厘定了朝廷的爵位、官职体系。
不仅明确了从列侯、关内侯到亭侯的各级爵位对应食邑(虽多为虚封,但明确了等级),更对各级将军号、地方州郡长官的职权、属官配置进行了规范。
此举旨在结束此前因乱世而导致的官职滥授、名器轻贱的局面,将“朝廷封赏”这一权力牢牢掌控并规范化,使得每一次升迁册封,都成为强化朝廷权威的仪式。
诏令明发天下,要求各州郡将现有官员名单、爵位报备朝廷,以便“统一稽核,明定品秩”。
这既是整合内部,也是向曹操、袁绍等势力展示朝廷正朔所在,迫使其在法理上逐渐向朝廷靠拢,至少,其新任命的重要官员,需考虑朝廷是否会予以追认。
其二,均输平准,掌控经济。
郭嘉深知乱世之中,粮食与物资的重要性。
他采纳了国渊、枣祗等人的深化建议,将此前在青徐试点的屯田和物资调控政策,推向朝廷控制的所有区域。
设立“均输官”,负责协调各郡县之间的物资调配,以丰补歉;
在彭城、下邳、郯城等重镇设立“平准仓”,由朝廷直接掌控大量粮食、布帛、盐铁等战略物资,根据市场情况适时抛售或收购,平抑物价,打击囤积居奇,同时在关键时刻也能保障军队和重要工程的供给。
经济命脉的逐步收紧,使得朝廷对辖区的控制力深入到基层,也为未来的行动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其三,兴学选士,引导舆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