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章 琰堡定策

火势已然燃起,能否燎原,又能烧掉哪些朽木,照亮谁的前路,尚未可知。

但蔡琰知道,自己已在这棋盘上,再次落下了一记关键的棋子。

她不仅要自保,更要在这即将到来的天下剧变中,争得一席之地。

与此同时,蔡琰并未将所有希望寄托于“驱虎吞狼”之计。

她深知,自身强大才是根本。

这一日,她召见了负责工匠营的郑浑和主持女子工坊的夏侯令女。

“文公,工坊产能如今如何?尤其是军械。”蔡琰直接问道。

郑浑禀报:“回主公,如今工匠营已有匠户三百余,分为铁器、木工、皮革等坊。每月可打造环首刀百柄,长矛两百杆,弓五十张,箭矢数千。若有需要,还可增产三成。”

蔡琰沉吟片刻,道:“不够。乱世之中,武备乃存亡之本。我欲扩建工匠营,尤其是铁器坊。文公可能设法,再招募些熟练匠人?或改进技法,提升效率?”

郑浑面露难色:“主公,优秀匠人难得,各州郡皆视若珍宝,难以招揽。至于改进技法……浑尽力而为。”

这时,夏侯令女轻声道:“主公,女子工坊中,亦有部分妇人手巧,学习制作箭杆、打磨甲片甚快。或可分担部分非核心的军械制作工序,让工匠营的师傅们专注于兵刃、弓弩等要害之物。”

蔡琰眼中一亮:“此议甚好!令女,此事由你与文公协调。女子能顶半边天,我琰堡女子,亦不当只做缝补炊爨之事。”

郑浑闻言,也觉可行,拱手道:“夏侯主事此法,或可解燃眉之急。浑回去便拟定细则。”

解决了军械问题,蔡琰又想到农耕。

乱世流民,根源在于饥荒。

她深知粮食的重要性,不仅在境内大力推广区种法,更命人搜集耐寒耐旱的作物种子,未雨绸缪。

忙碌间隙,蔡琰常独坐书房,面前铺开自己绘制的简陋地图。

她的目光不仅停留在青州、兖州,更望向更远的徐州、豫州,乃至司隶。

她知道,历史的车轮正在加速滚动。

初平三年(公元192年),这是一个关键的年份。

在她的记忆碎片里,这一年,董卓将被吕布所杀,王允执掌朝政,然后李傕、郭汜反扑长安,天下将彻底陷入群雄割据的混战。

而此刻的青州之乱,不过是这场大戏的序曲之一。

“必须更快,更强。”蔡琰在心中默念。

她这只重生的凤凰,羽翼尚未丰满,必须在这惊涛骇浪拍打过来之前,拥有足够的力量搏击长空。

此刻,琰堡之外,初夏的阳光明媚,麦浪泛金。

而堡内,所有人都在为未知的风暴做准备。

蔡琰站在堡墙之上,衣袂在微风中飘动。

北方的天空,似乎隐隐传来雷声。

那不是天雷,而是战争的鼓点。

青州的暗涌已化为惊涛,而她,必须成为能驾驭风浪的弄潮儿。

棋局已开,落子无悔。

接下来的每一步,都关乎生死存亡。

她深吸一口气,眼神愈发坚定、深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