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消息是,蔡谷成功执行了蔡琰的命令。
他利用地形和精锐的小股部队,连续捕获了几支掉队的黄巾小队,甚至擒获了一名受伤的黄巾小头目,已秘密押送回琰堡。
同时,涌入琰堡控制区的流民数量开始显着增加。
石韬、孟治等人忙得脚不沾地,安置流民,登记造册,从中遴选青壮。
琰堡的人口与兵源,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补充着。
而徐州方面,毛玠也传回消息:
陶谦果然按兵不动,只加强了北部郯城一带的防御,摆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姿态。
甚至,有迹象表明,陶谦的使者再次秘密接触了琰堡外围人员,似乎仍未放弃联姻或结盟的念头。
这一日,蔡琰在守卫森严的密室内,亲自审讯了那名被俘的黄巾小头目。
那人名叫吴二,原本是青州北海国的佃农,因活不下去才随大流加入了黄巾。
面对蔡琰,吴二起初十分恐惧,但在蔡琰承诺不杀他,并给予饱饭后,渐渐放下了戒备。
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了青州百姓的苦难,黄巾内部的混乱与挣扎,以及他们为何选择南下的原因——不仅仅是因为琰堡散播的流言,更是因为在北方,他们看不到任何活路。
“俺们……俺们也不想杀人放火……可是,不抢,就得饿死……”
吴二啃着饼,浑浊的眼泪滴落下来。
蔡琰默默听着,心中五味杂陈。
她利用了他们,但她也比任何人都清楚,这些“乱民”,本质上是被这吃人的世道逼反的可怜人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你可知,那徐和、司马俱,用兵如何?麾下可有精锐?”蔡琰问道。
吴二摇了摇头:
“渠帅们……打仗就是一股脑往前冲,人多的赢。没啥章法。不过,徐渠帅身边有些老兄弟,挺能打,穿的甲也好些,像是……像是以前官军的东西。”
官军的甲胄?
蔡琰与陪同审讯的徐庶对视一眼,心中了然。
看来这青州黄巾内部,也是鱼龙混杂,或许还掺杂了些许溃兵甚至别有用心之人。
审讯完毕,蔡琰下令将吴二带下去,好生看管,日后或有用处。
她与徐庶走出密室,夜色已深。
“元直,你怎么看?”蔡琰问道。
徐庶沉吟道:“黄巾虽众,然缺乏组织训练,器械简陋,只要刘岱不犯大错,据城而守,黄巾难以攻破昌邑。然,兖州经此一乱,必然元气大伤。刘岱即便不败,威望也将大跌。”
“这正是我们的机会。”
蔡琰望向东南方向,那里是昌邑,也是整个兖州的中心,
“一场大乱之后,便是权力重组之时。我们要做的,便是在这乱局中,攫取足够的资本,静待时机。”
她顿了顿,语气带着一丝冷冽:
“通知蔡谷,继续潜伏,没有我的命令,绝不可轻动。我们要让刘岱和黄巾,好好较量一番。”
青州黄巾入兖,如同一点星火,坠入了干燥的草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