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 吴郡来书

“主公,此非小数……”石韬掌管钱粮,不免有些肉疼。

“舍不得珍宝,换不来安宁。”

蔡琰决断道,“若能以此换来数月乃至半年的缓冲,让我等安心消化新得之地,整顿内政,训练新军,便是值得!”

她看向毛玠,语气郑重:“先生此行,风险极大。我会派一队最精锐的护卫随行,一切见机行事,安全为上。”

毛玠深深一揖:“玠,定不辱命!”

计议已定,众人各自领命而去。

蔡琰独坐堂中,再次拿起父亲的信。

南迁?她轻轻摇头。

父亲的关爱她心领,但她的战场,就在这里,在这中原腹地。

她铺开纸笔,开始回信。

信中,她并未反驳父亲的劝说,只细细描述了琰堡如何收容流民,如何兴修水利,如何建立秩序,让百姓得以安居。

她写道:“女儿深知父亲忧心,然眼见饿殍遍野,白骨露于野,实不忍独善其身。女儿在此,非为称雄,实为践行父亲昔日教诲之‘仁政’二字。若此举有违礼法,女儿愿一力承担,但求问心无愧。”

她将中原的烽烟与希望,将琰堡的艰难与坚持,化作笔墨,寄往那遥远的、温暖的吴郡。

写完信,她走到窗边。

夜色已深,堡内万籁俱寂,唯有“女子工坊”的方向,还隐约传来几声织机的声音,那是夏侯令女带着姐妹们,在为前线的将士赶制夏衣。

前路依旧布满荆棘,内有父亲的不解,外有刘岱的威胁,更有时时可能来自朝廷的“大义”打压。

但她知道,自己不能退。

她不仅是在为自己争取生存的空间,更是在为这乱世中无数挣扎求存的普通人,摸索一条可能的生路。

这封来自吴郡的家书,非但未能动摇她的意志,反而让她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必须走下去的方向。

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。

她这只北地的凤,不仅要在这陈留高岗之上鸣叫,更要让她的声音,穿透这重重迷雾,上达天听,下安黎庶。

未来的棋局,她落子的范围,将不再局限于这一城一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