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然而,世事早已不同。董卓焚洛阳,天子蒙尘,诸侯割据,礼崩乐坏。若仍固守书斋,空谈仁义,不过是坐以待毙。这条路,我既选了,便不会回头。”
她看向徐庶:“元直,依你之见,刘岱经此挫败,后续会如何?”
徐庶略一思忖,答道:“王彧受挫,刘岱面上无光,必不肯善罢甘休。然其境内亦非铁板一块,听闻东郡曹操、济北相鲍信,对其并非全然服膺。刘岱若再调大军,恐后方不稳。庶以为,他下一步,或会联合其他势力,或……向朝廷施加影响。”
“朝廷?”蔡琰眼中精光一闪,“如今长安朝廷,董卓匹夫之辈把持,他们的话,还能算数么?”
“正因董卓把持朝政,其令或不出关中,然‘大义’名分仍在。”
陈群冷静分析,“若刘岱买通董卓求得一纸诏书,斥主公为‘叛逆’,则我‘靖难’之名,在天下士人眼中,便要打上几分折扣。届时,恐于招贤纳士不利。”
这正是蔡琰所虑。
她可以不在乎董卓,却不能不在乎天下士林的观感,尤其是父亲蔡邕所属的那个清流圈子。
“看来,不能让刘岱如此轻松。”
蔡琰站起身,再次走到那巨大的沙盘前,目光却未停留在兖州,而是投向了西方,那片混乱的司隶地区。
“董卓匹夫之勇,贪财好利,帐下且互有猜忌。”
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形成。
“或许,我们该派个人去长安走一遭。”她轻声说道,如同在自言自语。
众人皆是一怔。去长安?那可是龙潭虎穴!
“主公之意是……”徐庶试探着问。
“不是去求官,也不是去辩白。”蔡琰转过身,脸上带着一种近乎冒险家的神采,“是去‘送礼’,去‘交朋友’。”
她看向刚回来没多久的毛玠道:“还要劳烦孝先先生,先生曾在洛阳为官,对长安旧僚较为熟悉。此事,恐怕还需先生辛苦一趟。”
毛玠闻言,并未推辞,只是肃然道:
“主公欲行此事,需有明确章程。欲结交何人?所图为何?礼单如何拟定?皆需仔细斟酌。”
“董卓帐下李儒,李傕、郭汜皆可,若能同时结交,令其相互牵制,则效果更佳。”
蔡琰思路清晰,“所图,并非要他们为我们说话,只需他们……暂时不要听信刘岱的一面之词,不要下发那道可能存在的‘诏书’即可。礼单嘛……”
她沉吟片刻,目光掠过堂外:“库中还有多少前次交易得来的上好江东锦缎?还有,匠作府新近试制的那批琉璃器,挑选一批精品。金银之物,自然也不能少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