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章 荆襄暗线

夏日的晨光洒在襄阳城高耸的城墙上,护城河的水面泛起粼粼金光。

城门刚刚开启,等候多时的商旅、农夫便排成长队,依次通过守城士兵的盘查。

在这些人群中,一支约三十余人的商队显得格外醒目。

“都仔细点,货物要轻拿轻放!”一个身着青色绸衫的中年人正在指挥着车队入城,他声音不高,却自带威严,“这批陈留锦缎若是沾了污渍,就是把你们全卖了也赔不起。”

这便是琰堡商队的管事周淳,表面上是往来中原与荆襄的商人,实则是毛玠麾下最为得力的情报负责人之一。

他今年四十有三,已在商界摸爬滚打二十余年,对南北商路、各地风土人情了如指掌。

更难得的是,他处事圆滑而不失原则,言语谨慎却善于交际,正是执行此次荆襄任务的最佳人选。

商队缓缓通过城门,周淳微笑着向守城军官递上路引,顺手塞过去一小串五铢钱:“将军辛苦,这点小意思给兄弟们买酒喝。”

那军官掂了掂手中的钱串,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,随意检查了货物便挥手放行。

周淳躬身谢过,目光却不经意间扫过城门处的守军布置、城防工事,将这些细节牢牢记在心中。

商队在襄阳城西市的一处客栈安顿下来。这间名为“悦来”的客栈看似普通,实则是琰堡在荆州设立的第一个秘密联络点。

三个月前,就已经有先遣人员以商贾身份租下整个后院,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造,设有暗室、密道,以备不时之需。

“诸位,我们已抵达襄阳。”周淳在客栈后院的正厅中召集核心成员开会,“按照计划,我们将在荆州停留两个月。在此期间,各位务必谨言慎行,切不可暴露真实身份。”

厅内坐着六人,表面上都是商队的账房、护卫,实则各有所长。

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年约三十、面容清癯的青衫文士,他名叫荀谦,是蔡邕昔年的学生,精通经学、地理,此行的主要任务是评估荆州士人的政治倾向。

另一位身材魁梧、目光如电的“护卫”名叫陈劭,原是虎贲军中的一名校尉,因得罪权贵而辞官,后被毛玠招致麾下,负责侦查荆州的军事部署。

“荀先生,您负责与荆州士人接触。”周淳转向青衫文士,“庞德公、司马徽等人隐居城外,需要择日拜访。此外,蒯氏、蔡氏等本地大族也要设法结交。”

荀谦微微颔首:“庞德公与司马徽皆好琴艺,我已备下蔡师亲手所着的《琴操》抄本,作为见面礼。至于蒯氏、蔡氏,则可借售卖陈留锦缎之机接触。”

“陈兄,”周淳又看向陈劭,“荆州水军的部署、城防的强弱,就拜托你了。据悉,王刺史近日正在招募水军,这是个好机会。”

陈劭抱拳道:“某已查明,三日后城西校场将有新兵操练,某会混入观看。”

众人又商议了诸多细节,直至黄昏时分方才散去。

窗外,襄阳城的街市渐渐热闹起来,小贩的叫卖声、车马的辘辘声、酒肆传来的丝竹声,交织成一幅繁华的画卷。

然而在这平静的表面下,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悄然展开。

接下来的日子里,商队成员各司其职,如同织网的蜘蛛,在荆襄大地上悄无声息地铺设着自己的情报网络。

荀谦的进展最为顺利。凭借蔡邕亲传弟子的身份和渊博的学识,他很快就在襄阳士林中赢得了声誉。尤其是在拜访庞德公和司马徽后,更是被这两位隐士引为知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