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 陈留会盟,暗流

”其一,继续强化军备,尤其是情报网络,不仅要知黑山动向,郡内乃至兖州、豫州各方势力动向,亦需留意。“

小主,

”其二,内政之本,在于民生。需进一步劝课农桑,兴修水利,同时设立庠序(学校),教化子弟,即便蒙童亦当识文断字,明礼知义。如此,人心根基方固。“

”其三,对堡内新旧人口,需加强梳理,既要用其所长,亦要防微杜渐,尤其要留意是否有外部势力渗透。”

蔡琰深以为然。她据此推行了一系列新政:

· 扩编“斥候营”为“靖安司”:职责不仅限于军事侦察,更扩展到对内外信息的搜集、分析,由毛玠总领,直接对蔡琰负责。开始尝试向洛阳、冀州等方向派遣长期坐探。

· 设立“劝学堂”:聘请投奔的士子为蒙师,不仅教授孩童,也面向军中基层军官和有意向的青年,讲授文字、算术、以及忠义道理。

蔡琰亲自选定启蒙教材,并偶尔前往讲授,将一些简单的实用知识和忠勇观念融入其中。

· 细化“甲”制管理:将“甲”的功能从治安联防,扩展到互助生产、物资分配、舆情收集等方面,使堡内管理更加精细高效。

· 秘密工坊:在远离核心区的山谷中,设立秘密工匠区,集中优秀匠人,专门研发和改进军械,尤其是试图提升炼铁质量和弩机效率,核心技术严格保密。

这些措施看似平淡,却是在为琰堡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。

蔡琰明白,乱世中,一时的强盛或许可以依靠机遇和武力,但长久的生存与发展,必须依靠坚实的制度、凝聚的人心和持续的技术优势。

与此同时,她与父亲蔡邕的通信愈发频繁。蔡邕在信中透露出朝廷局势愈发糜烂,灵帝沉溺享乐,宦官与士族矛盾日益尖锐,各地天灾人祸不断。

他判断中原恐有大变,已开始考虑应好友卢植等人之邀,在适当时机北返。

这对蔡琰而言,无疑是巨大利好。一旦名满天下的父亲归来,琰堡的政治资本和吸引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。

琰堡如同一株树苗,在蔡琰的精心浇灌下,根系向下深深扎入泥土,悄然生长,静待风雨,亦准备参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