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回大地,冰雪消融。琰堡内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但与去岁相比,这股生机中蕴含了更多秩序与力量。
在“义兵校尉”这面合法旗帜下,琰堡的扩张稳步而迅速。
新招募的乡勇经过初步整训,已能执行基本的巡防和队列任务。核心的“琰堡锐士”在蔡谷的严格操练下,技战术水平不断提升。
那支小小的斥候骑兵队,也已能熟练地执行周边五十里的侦察任务,成为了琰堡延伸出去的耳目。
这一日,斥候队长带回一个消息:圉县以西约百里外,一股约三四百人的流寇,正在骚扰乡里,似乎有向东流窜的迹象。
当地亭长无力抵御,已向县府求援。
“校尉大人,这可是个好机会!”蔡谷闻讯,立刻来找蔡琰,“咱们刚得了名分,正愁没地方施展。这股流寇规模不大,正好拿来练练兵,也让郡府和周边百姓看看,咱们这‘义兵’不是摆设!”
毛玠却持谨慎态度:“我军新成,虽经一战,但主动出击与守城不同。流寇虽乌合之众,然狡诈机动,若处置不当,恐有折损,挫了锐气。”
蔡琰沉吟片刻,问道:“可知这股流寇底细?首领何人?装备如何?为何向东流窜?”
斥候队长回道:“回校尉,据逃难的百姓说,这股流寇头目自称‘黄龙’,原是在颍川一带活动的黄巾余孽,被官军打散后流窜至此。装备杂乱,但颇有些亡命之徒。向东流窜,似是因为西面有郡兵清剿,想来我圉县地界觅食。”
“黄巾余孽……”蔡琰眼中闪过一丝了然。中平元年(184年)的黄巾大起义虽然主力已被镇压,但各地余波不断,这种小股乱兵流寇正是地方治安的主要威胁。
这确实是个检验队伍、树立威望的好机会,但毛玠的担忧也不无道理。
她看向一旁静坐的单福:“先生以为如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