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章 名正言顺

周明率领郡兵班师回陈留郡府复命,琰堡并未因强援离去而陷入空虚,反而洋溢着一股劫后余生、奋发向上的气象。

胜利的果实需要巩固,官方认可的“名分”更需要善加利运用。

数日后,陈留郡守的正式公文送达琰堡,不仅再次嘉奖了蔡琰及堡内军民“保境安民、力挫贼寇”的功绩,更重要的是,正式承认了“琰堡”作为地方自卫力量的合法性,并授予蔡琰一个更具实质意义的头衔——“陈留郡圉县义兵校尉”,准许其在圉县范围内招募乡勇,维护地方治安,必要时需听从郡府调遣。

同时,郡府还拨付了一批有限的粮秣和军械作为犒赏。

“义兵校尉”虽仍是临时性的差遣官职,非朝廷正式命官,但比起之前虚无的“琰堡督”,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。

它赋予了蔡琰合法组建和指挥武装力量的权力,使其行为从单纯的家族自卫,提升到了带有部分官方色彩的层面。

这意味着,琰堡的武装不再是私兵,而是“义兵”,在道义和法理上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。

这份公文,在蔡琰看来,其价值远超那点物资赏赐。她深知“名正言顺”在乱世中的重要性。

有了这个名分,她可以更公开地吸纳流民、扩编军队、与地方豪强乃至官府打交道,阻力会小很多。

“毛先生,即刻将郡府公文誊抄,张贴于堡内及圉县市集,晓谕民众。”蔡琰吩咐道,她要让所有人都知道,琰堡如今是得到官方背书的合法存在。

“是,堡主……不,现在该称校尉大人了。”毛玠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。

他辅佐蔡琰,一路见证这个十岁少女创造奇迹,如今见到她获得正式认可,深感与有荣焉。

蔡琰微微摇头:“先生还是唤我堡主或琰儿便好,校尉之称,对外即可。

眼下名分已定,接下来便是要借此东风,做实我们的实力。”

她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,参与者除了毛玠、蔡谷、单福等核心,还包括了新近表现出色、被提拔起来的几名庄客头目以及负责工匠、农事的主要管事。

议会上,蔡琰提出了“战后重建与发展规划”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