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其是将流民区分等级、逐步吸纳的策略,既保证了稳定,又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。
“先生所言,深合我意。”蔡琰当即拍板,
“便请先生以此为基础,会同陈肃、福伯等人,细化各条款,尽快将《琰堡规制》颁行全堡,使人尽皆知,有章可循。”
“玠领命。”毛玠肃然应下,随即又道,
“此外,玠观堡中孩童甚多,乱世颠沛,学业荒废,绝非长久之计。可否请主公允准,设立‘学塾’,择堡中聪慧幼童及有志向学之少年,由玠及几位略通文墨者加以教导,授以文字、算数、乃至浅近道理?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此乃培植根本之道。”
蔡琰闻言,心中一震。设立学塾,培养人才,这正是她长远规划中极为重要的一环,没想到毛玠与她想到了一处,且主动提出。
“先生此议,功在千秋!准!所需场地、笔墨纸砚,尽管向福伯支取。不仅孩童,凡堡中子弟,无论出身,皆可入学!”
毛玠的才干很快显现。《琰堡规制》的雏形在数日内便讨论成型,虽略显粗糙,却使堡内管理顿时有了清晰依据。
户籍登记、田亩划分、赋役安排变得井井有条,减少了诸多争执和混乱。
学塾也很快在堡内一处安静院落开办起来,虽然最初只有几十个孩子和寥寥几位先生,但那朗朗读书声,却给这座乱世堡垒注入了一丝难得的文气与希望。
就在琰堡内部整顿初见成效之际,外界的风云愈发激荡。
哨探不断传回消息:波才大军围攻陈留郡城甚急,太守张邈联合郡尉曹操等人奋力抵抗,战况惨烈;
同时,各地黄巾余部、溃兵山贼活动更加猖獗,通往琰堡的几条要道上,不明身份的窥探者明显增多。
这一日,蔡琰正与毛玠、蔡谷商议如何进一步加强周边警戒,并考虑是否主动出击,清剿几股过于靠近的匪患时,堡门守卫来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