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母亲,诸位叔母,昨日女儿翻阅杂记,看到前人笔记中提及,每逢岁歉或时局不靖,乡里乡亲、邻近大户多有联防自保之举。或约定烽火、锣鼓为号,一方有难,八方来援;或各家出些丁壮,组成巡乡队,日夜交替巡查要道,歹人知我有备,便不敢轻易来犯了。古人智慧,今日思之,仍觉颇有道理呢。”
她这番话,引经据典,却又浅显易懂,立刻将夫人们的注意力从单纯的忧虑引向了具体的应对策略。
“哦?琰儿还读这等书?”另一位李夫人讶然中带着兴趣:
“这联防之策,具体如何施行?烽火还好说,这锣鼓之声,能传多远?”
蔡琰便将自己结合前世零星记忆(如听闻过的坞堡联防、村寨示警)和当下实际情况思考的一些简易方案,娓娓道来:
“李叔母问的是。烽火用于白日远距示警最佳,夜间则可辅以火把信号。至于锣鼓,可选定音色特异者,约定急促节奏为警,慢节奏为平安。各家派出精干家人,于高处或要道轮值守候,闻警即动。巡乡队亦不必过于劳民,可约定章程,各家按丁口比例或田产多寡派出青壮,分班巡逻,重点巡查通往各家庄园的道路、林地,遇有可疑,即刻回报,亦可互相通报消息。”
她特别强调:“此举非为私斗,实为保境安民,互为唇齿,想来官府亦是乐见的。”
这时,蔡琰仿佛想起什么,转向母亲,语气带着一丝回忆与求证:
“母亲,女儿前些时日梦见已故的祖母,祖母依稀提及她幼时家乡遭了兵灾,便是靠邻里互助,将菽粟、豆粕甚至些可食的干野菜,混合捣碎,蒸熟晾干,制成极耐储存的干粮,才助乡人度过饥荒。女儿想着,我们是否也可仿效古法,多备些此类食粮,有备无患?平日也可给田里做活的庄客加餐。”
这其实是蔡琰前世流落胡地时,亲眼所见或亲身尝试过的食物保存方法,此时假托祖母梦授,既合理又增添了神秘性与说服力。
诸位夫人听得连连点头,交头接耳议论起来。
蔡琰提出的方案,具体可行,且由她这个“素有宿慧”的小女孩口中说出,引梦述古,少了许多成人世界利益算计的嫌疑,更容易被这些内宅妇人接受,觉得是稳妥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