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滚雷碎骨

蒋师仁伸手接住雷鼓,鼓面余音未散,他突然发现鼓身内侧刻着细小的藏文——是文成公主的笔迹:“雷鼓镇邪,非为害命”。原来当年公主赠鼓时,早已在鼓身留了警示,只是阿罗那顺视而不见,终将圣物变成了屠戮的工具。蒋师仁握紧雷鼓,转身望向王玄策,眼中满是坚定:“王正使!圣物归位,当以正途用之!”

王玄策点头,刚要开口,空中突然传来“咔嚓”一声脆响——最后一块铜佛残片从血字缝隙中坠落,在佛骨光芒中炸裂开来!佛血如金雨般洒落,将战场上所有残存的电弧染成金色,金弧在空中扭曲盘旋,突然凝成八个鎏金大字:“以正破邪,以佛镇霆”——正是文成公主的终极判词!

判词悬在半空,金光穿透硝烟,映得每个唐军将士的甲胄都泛着金辉。吐蕃骑兵举起弯刀,对着判词方向高呼“赞普万岁”,泥婆罗骑兵则双手合十,对着佛骨躬身行礼,连蒋师仁手中的青铜雷鼓,都跟着铭文清音轻轻震颤,仿佛在呼应这跨越千里的判罚。

就在此时,阵前突然传来异动——那些原本操控雷车的天竺雷师,竟齐齐丢下手中的法剑,“噗通”一声跪倒在地。他们颤抖着撕开身上的绛红色法袍,内衬露出的不是绸缎,而是一张张泛黄的《伤寒论》残页,残页上用暗红的血字写满了字迹,竟是《认罪血疏》!

“吾等皆为天竺医者,被阿罗那顺胁迫炼邪器……”为首的雷师声音嘶哑,泪水混着血水从脸颊滑落,“去年唐使来聘,吾等曾暗中赠药,却被阿罗那顺察觉,以族人相胁,逼吾等用唐使骨灰炼雷火……”他举起手中的血疏,残页上的血字因颤抖而模糊,“此疏字字皆血,记吾等所犯之罪,只求唐使破城后,饶过城中百姓……”

王玄策盯着那些跪地的雷师,佛骨光芒映在他们脸上,能看到深深的恐惧与悔恨。他想起去年逃亡时,曾在途中遇见过一个天竺医者,偷偷给了他疗伤的草药,说“阿罗那顺残暴,唐使莫要记恨我族百姓”——想来便是这些雷师中的一人。他握紧佛骨,掌心的温热让他心头一软,却并未松口:“尔等助纣为虐,罪不可赦,但念及曾心存善念,可戴罪立功——指引我军破王城防御,饶尔等不死。”

为首的雷师重重磕头,额头磕在地上渗出血迹:“谢唐使开恩!吾等愿为向导,王城西侧有秘道,可直通宫城……”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羊皮地图,双手奉上,“此为阿罗那顺布防图,雷火营的最后一处火药库,在北城角……”

蒋师仁接过地图,展开细看,发现上面标注得密密麻麻,连守军换防的时辰都写得一清二楚。他抬头望向王玄策,眼中带着疑惑:“王正使,这些人可信?”

王玄策看向那些仍在跪地的雷师,他们法袍内衬的《伤寒论》残页已被泪水打湿,血疏上的字迹晕开,却仍能看清“罪在吾等,与百姓无关”的字样。他握紧佛骨,银节指向王城方向:“信与不信,皆看后续——若敢欺瞒,佛骨在前,雷鼓为证,定让尔等随雷车一同化为飞灰!”

雷师们连连磕头,不敢有半句反驳。此时空中的鎏金判词“以正破邪,以佛镇霆”渐渐消散,佛骨光芒也弱了几分,却依旧莹白温润。三百辆雷车的零件组成的“雷杀罪”血字,在判词消散后缓缓落下,青铜零件砸在地上,发出“叮叮当当”的声响,像是在为这场雷阵的终结敲下最后的音符。

蒋师仁将青铜雷鼓递给身边的吐蕃百夫长:“好生看管,此乃圣物,不可有失。”随后他展开羊皮地图,走到王玄策身边:“王正使,按布防图所示,北城角火药库是关键,若能炸毁,王城防御便破了七成。”

王玄策点头,目光扫过跪地的雷师,又望向远处的王城城楼:“蒋校尉,你率三千泥婆罗骑兵,从西侧秘道突袭宫城;我率五千吐蕃骑兵,直取北城角火药库——正午时分,火药库爆炸为号,内外夹击,一举破城!”

“末将遵令!”蒋师仁抱拳领命,陌刀在手中一转,刀身映出佛骨的莹白光芒,“定不负王正使所托!”

王玄策弯腰将佛骨小心翼翼地收入怀中,贴身安放——这枚佛骨,不仅熄了雷暴,破了邪阵,更承载着使团弟兄的亡魂,承载着文成公主的期盼,承载着大唐的威严。他转身对着跪地的雷师道:“带路!若敢耍花样,休怪我刀下无情!”

为首的雷师连忙起身,颤巍巍地走在最前,其余雷师紧随其后,法袍上的《认罪血疏》在风中飘动,《伤寒论》残页的字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。唐军将士列阵出发,吐蕃骑兵的马蹄踏过雷车残骸,泥婆罗骑兵的长柄斧扛在肩头,蒋师仁率领的三千人马朝着西侧秘道而去,王玄策则带着五千骑兵,朝着北城角进发。

佛骨在怀中温热,青铜雷鼓的清音仍在耳边回响,文成公主的“以正破邪,以佛镇霆”判词,仿佛刻在了每个唐军将士的心中。雷阵已破,邪器已毁,剩下的,便是踏平王城,为二十八名使团弟兄讨回血债——正午的太阳渐渐升高,王城的轮廓在阳光下愈发清晰,一场终极对决,即将在宫城之内展开。

小主,

第五节 :金蛇归鞘

佛骨敛去最后一缕莹光时,战场上空所有金光突然如潮水般收束,朝着曲女城城楼方向汇聚。金光在城头凝成一道挺拔身影——银甲白袍,手持长槊,面容刚毅如刻,竟是大唐卫国公李靖的虚影!虚影虽由金光组成,却透着千军万马难撼的威严,腰间悬挂的“镇军符”纹路清晰可见,正是当年李靖平定突厥时所佩之物。

虚影抬手抛下一物,竟是一截青铜避雷针,与文成公主所制样式无二,却更显古朴厚重。避雷针在空中分裂,化作三百道金线,如流星般坠向地面,精准钉入战场地脉——金线入地的瞬间,地面震动,裂开细密的纹路,之前雷车逸散的雷煞之气顺着纹路被金线吸走,紫蓝色的电弧在金线表面一闪而逝,彻底消散无踪。

王玄策望着城头李靖虚影,眼中满是崇敬——当年他入仕时,曾得李靖提点“凡用兵者,以正为基,以奇为辅”,今日破雷阵、熄雷暴,正是遵此道而行。他深吸一口气,断足重重踏上最前排一道金线,脚踝处的金线与地脉金线相触,瞬间迸发莹白光芒。他抬手将青铜雷鼓与天竺雷师的《认罪血疏》同时举起,雷鼓“贞观卅四年”的铭文与血疏上的《伤寒论》残页字迹相叠,竟顺着金线往云端攀升。

光芒在云端舒展,凝成《大唐西域记》终章的预言文字:“雷息电散,王道永昌”!字迹由金光与血痕交织而成,“雷息电散”四字泛着莹白,是佛骨与避雷针的净化之力;“王道永昌”四字透着赤红,是使团二十八人亡魂的期盼。预言悬在半空,风吹过却纹丝不动,仿佛天地都在见证这跨越时空的印证——玄奘法师当年的预言,今日终在曲女城应验。

“王正使!王城守军仍在顽抗!”蒋师仁的吼声从阵前传来,他的陌刀已劈开数名天竺将领,刀身因吸收了全部雷煞而泛着淡淡紫芒。此刻他正对着城头飘扬的天竺王旗猛攻,陌刀挥砍至半空时,刀身突然浮现出细密的梵文与汉文——竟是玄奘法师亲译的《心经》!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......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”——经文随着刀气流转,将周围残存的戾气尽数驱散,连攻城的唐军将士都觉得心头清明,疲惫感消散大半。

蒋师仁盯着刀身经文,心中震撼——这把陌刀随他征战多年,今日吸收雷煞后竟引动玄奘法师的经文,想来是这场正义之战,连天地都在相助。他深吸一口气,双手握刀,将全身力气灌注于刀身,对着王旗猛地劈下:“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!今日便以这经文,破你虚妄王旗!”

刀气如银龙出海,直劈王旗,旗杆应声断裂,天竺王旗飘落的瞬间,空中最后一块铜佛残片突然炸裂,金粉如细雨般洒落在焦土上。金粉落地即凝,在满是雷车残骸的焦土上烙出八个鎏金大字:“雷车既毁,唐威永耀”!每个字都有丈许大小,金粉深入土中,任凭风吹雨打都不会褪色,像是在曲女城的土地上,刻下大唐不可撼动的威严。

铜佛彻底消散,只留下一缕金烟缓缓升空,与云端的《大唐西域记》预言相融。就在此时,那些早已哑火的青铜战车残骸突然“咯吱”作响,散落的车轮、车轴、铜甲自动拼接,竟在每辆残骸上立起一面铜锣!三百面铜锣同时出现,锣面光洁如新,中央都刻着“鸿胪寺”三个朱红大字——是大唐鸿胪寺的印记!

铜锣无风自鸣,“哐——哐——哐——”的清音穿透战场,比之前青铜雷鼓的声响更显庄重。每一声锣响,都震得城头的天竺守军心神不宁,有的甚至丢下兵器,瘫坐在城墙上;每一声锣响,都让唐军将士士气大振,吐蕃骑兵高呼着“唐威永耀”,泥婆罗骑兵挥舞着长柄斧,朝着王城缺口猛冲。

王玄策走到一面铜锣前,伸手轻敲锣面,清音荡开,竟与云端预言的“王道永昌”四字产生共鸣。他盯着锣面“鸿胪寺”三字,突然想起去年使团出发时,鸿胪寺卿亲自送行,说“尔等持节西行,当扬大唐天威,护使团周全”——今日虽未擒获阿罗那顺,但雷车已毁,雷阵已破,王旗已倒,大唐的威严已刻在曲女城的土地上,刻在天竺人的心中,这便是对鸿胪寺、对大唐最好的交代。

“蒋校尉!暂缓攻城!”王玄策突然抬手喊道,蒋师仁收刀回头,眼中带着疑惑。王玄策指着那些铜锣与云端预言:“雷车既毁,唐威已耀,此刻攻城虽能破城,却会伤及无辜百姓。那些雷师已供出秘道,阿罗那顺虽未擒获,却已是丧家之犬,不必急于一时。”

蒋师仁望向城头慌乱的天竺守军,又看了看那些跪地求饶的普通天竺百姓,缓缓点头:“王正使所言极是!末将明白,我等复仇,是为使团弟兄,更是为扬大唐天威,而非滥杀无辜。”说罢,他下令收兵,陌刀手列成横阵,挡住冲锋的将士,吐蕃与泥婆罗骑兵也渐渐停下脚步,战场的喧嚣渐渐平息,只剩下铜锣的清音与云端预言的微光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王玄策走到战场中央,银节高举,对着城头的天竺守军朗声道:“阿罗那顺逆天而行,用唐使骨灰炼邪器,引雷火害生灵,今日雷车已毁,雷阵已破,尔等若愿降,大唐可饶尔等不死;若仍顽抗,他日破城,定按唐律严惩!”

他的声音透过铜锣清音,清晰传到城头,天竺守军面面相觑,有的已放下弓箭,眼中露出动摇之色。之前跪地的天竺雷师也连忙喊道:“唐使仁厚,尔等莫要再助纣为虐!阿罗那顺已弃城而逃,何苦为他卖命!”

城头一阵骚动,片刻后,一名天竺将领突然丢下兵器,对着王玄策方向跪倒:“我等愿降!恳请唐使饶过城中百姓!”随后,越来越多的天竺守军放下兵器,跪倒在地,铜锣清音与投降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,在曲女城上空回荡。

王玄策望着眼前的景象,心中感慨——这场复仇之战,从借兵吐蕃、泥婆罗,到破雷车、熄雷暴,再到今日唐威远播,虽未擒获阿罗那顺,却已达成了初衷。他抬头望向云端的预言与李靖虚影,虚影仿佛对着他微微点头,随后渐渐消散,只留下“王道永昌”四字在半空停留许久,才缓缓融入金光,消失不见。

蒋师仁走到王玄策身边,看着跪地投降的天竺守军与城中百姓,感叹道:“王正使,今日一战,虽未抓到阿罗那顺,却让大唐天威传遍天竺,值了!”

王玄策点头,目光扫过焦土上“雷车既毁,唐威永耀”的鎏金大字,又摸了摸怀中的佛骨,轻声道:“是啊,值了。使团的弟兄们在天有灵,也该安息了。”

三百面“鸿胪寺”铜锣仍在轻鸣,清音缭绕,像是在为这场正义之战画上圆满的句号。雷息电散,风清气朗,曲女城的阳光重新变得温暖,洒在唐军将士的甲胄上,泛着金光。王玄策知道,阿罗那顺虽逃,但大唐的旗帜已插在曲女城,唐威已耀,接下来,只需安抚百姓,重整城防,再图擒获阿罗那顺,这场王城对决,终究是大唐胜了。

他抬手将银节指向天空,节旄在阳光下猎猎作响,身后的八千铁骑齐齐高呼:“唐威永耀!王道永昌!”呼声震彻云霄,传到远方的雪山,传到长安的宫城,也传到了九泉之下使团弟兄的耳中。金蛇归鞘,雷阵终破,这场跨越生死的复仇与守护,在曲女城的土地上,写下了最恢弘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