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章 清河捷报

时间,悄然滑过了一个月。

京城,已经习惯了《京师快报》的存在。

它就像空气和水,融入了这座巨大城市的日常生活。孩童们在胡同里,玩起了“神探狄仁杰”的游戏;主妇们在井边闲聊,会下意识地提醒邻居“水要烧开”;就连国子监的辩论,也时常会引用“苏先生格物说”里的某个新奇观点。

严嵩挑起的那场舆论风暴,早已烟消云散,甚至被人遗忘。没有人再提“清河妖术”,取而代之的,是对下一期《黄金案》情节的热切期盼。

苏明理,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,将自己的影响力,渗透到了京城的每一个毛孔。

而在西苑,嘉靖皇帝的身体,也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。

他停服丹药已一月有余,每日坚持吐纳锻炼,辅以苏明理和太医院精心调制的药膳。他原本有些灰败的面色,如今已是红润光泽,精力远胜往昔。甚至连那常年戴在头上的紫金冠,他都觉得有些重了,偶尔会摘下来,让头发透透气。

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,让他对苏明理的信赖,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。

这一日,一匹快马,蹄上带着未干的泥浆,从京城西门一路疾驰,最终,停在了苏府门前。

信使翻身下马,从怀中掏出两个用火漆密封的牛皮信封,恭敬地交给了闻讯而出的苏明德。

“大掌柜,清河县八百里加急!”

苏明德的心,猛地一跳。他认得这信封,是致知堂的最高等级密信。

他不敢怠慢,立刻拿着信,亲自进宫,求见苏明理。

万寿宫偏殿,苏明理拆开了属于他的那封信。信,是赵德芳的亲笔。

信中,赵德芳的字迹,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。他详细汇报了过去一个月,清河县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他完全遵照了苏明理的“三步走”方略。官府出面安抚,成立织造行会,用公道的价格收购旧纺车,将一场即将爆发的民乱,消弭于无形。

紧接着,格物院开办的“纺织技工学习班”,成了全县最热门的地方。那些失业的纺工,在见识到八锭纺车的恐怖效率和学会操作之后,再无半分怨言,反而成了新技术的忠实拥趸。

而当刘明宇,按照苏明理的第二封信,成功造出那台以水力驱动的“六十四锭大纺车”时,整个清河县,都沸腾了!

赵德芳在信中,用颤抖的笔触写道:“……其势如奔雷,其声如龙吟。一日一夜,所产棉纱,足抵旧时百人之功!工部派来查验之官吏,见此神物,目瞪口呆,以为鬼神造物,竟当场下拜……”

“……如今,清河县所有布行,皆已入会。沿河两岸,水车林立,纺车不绝。棉纱产量,十倍于昔。商贾云集,税入激增。单单一月之税,已超过去岁半年之总和!下官斗胆预言,若此法推行,不出三年,清河一县之税,可比肩一州!”

苏明理缓缓放下信,长长地,吐出了一口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