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1章 “一石三鸟”之效!

冀州,学政衙门。

夜已深,徐阶却毫无睡意。他手中拿着的,并非圣贤经义,也不是朝堂公文,而是几页薄薄的、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张。

正是那份在清河县引起轩然大波的《致知旬刊》。

这份刊物,是通过“致知堂”与州府文宝斋的商路,辗转送到他案头的。起初,他只以为是苏明理那书坊搞出的一些新奇玩意儿,并未太过在意。

但当他读完其中内容时,即便是以他的城府与见识,也不由得感到了深深的震撼。

震撼他的,不是那些“大逆不道”的观点,而是文章背后所展现出的、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思维方式。

“……以数据为骨,以实地为肉,不尚空谈,字字皆指向‘经世致用’……”

徐阶放下刊物,缓缓闭上眼睛,口中喃喃自语。

作为一个在翰林院浸淫多年,官至内阁次辅的大学士,他见过的锦绣文章、宏大策论,早已车载斗量。但那些文章,无论写得多么花团锦簇,其根基,都离不开“引经据典”四个字。立论,必引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;论证,必述三代之治,汉唐之功。

可这份《旬刊》却截然不同。

它不引经,不据典,它只讲事实,只列数据。

《论漕运》,开篇便是百万石的损耗,触目惊心。《棉桑考》,通篇皆是田间地头的实地经验,具体到村镇,详细到尺寸。即便是那篇最大胆的《商税论》,其核心论点,也是建立在“以商税充盈国库,则可轻徭薄赋”这一笔清晰的、可以计算的经济账上。

这是一种全新的、摒弃了所有虚浮辞藻的、务实到近乎冷酷的学问!

“格物致知……原来,这才是他真正的‘格物致知’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