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家世清白,师承平庸?

而陈敬之等县学的教习们,对此的态度,则更为复杂。

他们一方面,震惊于“清河居士”那惊世骇俗的观点和渊博的杂学知识;另一方面,又隐隐觉得,这文风,这看问题的角度,似乎与他们那位惊才绝艳的弟子——苏明理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但无论如何,他们都敏锐地发现,县学的学风,正在发生一种积极的变化。学子们的文章,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,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,有了一些“言之有物”的东西。

致知堂的生意,也因此变得更加火爆。

学子们不再仅仅是为了抢购一本《集注》,他们开始主动购买那些曾经无人问津的、关于地理、算学、农政的“杂书”。他们渴望从这些书中,找到能与《旬刊》中那些观点相印证的知识。

苏明德看着这一切,心中对二弟的敬佩,早已如滔滔江水,连绵不绝。

他终于明白,二弟要的,从来就不是一个赚钱的书铺。

他要的,是一群思想上与他同频的“信徒”。

就在清河县因为一份小小的刊物而暗流涌动之时,冀州州府,两拨来自京城的人马,几乎在同一时间,抵达了这里。

冀州按察使司衙门。

按察使王遴,是一个面容清瘦、眼神锐利的中年官员。他看着手中那份由内阁直接下发的、盖着首辅严嵩私印的密令,只觉得无比烫手。

“秘密查证,不得惊动地方……”他喃喃自语,眉头紧锁。

密令的要求很明确,但执行起来,却难如登天。清河县,如今是冀州官场上,一个谁也不敢轻易触碰的地方。

那里,有学政徐阶亲笔题字的“文魁”;有布政使周延儒暗中关照的赵德芳;更有那个背景神秘、手段通天的八岁“小三元”。

现在,内阁首辅严嵩,竟然也盯上了这个地方。

王遴久历官场,政治嗅觉何其敏锐。他立刻就意识到,这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核查任务,而是京城里两位阁老——严嵩与徐阶之间,一次无声的、以清河县为棋盘的角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