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章 一疏入京,紫禁惊澜

京城,紫禁城,文渊阁。

作为大周王朝的权力中枢,这里即便是深夜,依旧灯火通明。几十位身着绯色官袍的内阁中书,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奏折之中,为他们的主官——当朝首辅、次辅等大学士,筛选、整理、誊抄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国大事。

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与一丝若有若无的、因长期劳神而产生的疲惫气息。

一份来自冀州布政使司、加盖着“八百里加急”火漆印的密折,被通政司的官员,小心翼翼地送到了当值的内阁学士,李默的案头。

李默年近五旬,为人方正,是内阁中出了名的“老黄牛”,素以严谨着称。他看到“八百里加急”的字样,神情立刻变得凝重。非边关大捷或大败,亦或是地方大疫、大灾,绝不会动用此等紧急的递送方式。

他用小银刀仔细地挑开火漆,展开奏疏。

奏疏有两份,外面一份,是冀州布呈使周延儒的附本,内容很短,只说冀州清河县令赵德芳有万分紧急之农政要务上禀,事关国本,臣不敢擅专,特将原疏转呈,请圣上与内阁诸公御览。

这份附本写得滴水不漏,既点明了事情的重要性,又将自己从可能存在的风险中摘了出去。

李默的眉头微微一皱,他深知周延儒此人,八面玲珑,是个不粘锅的老狐狸。能让他用上“事关国本”四个字,那赵德芳的原疏里,必然藏着了不得的东西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展开了赵德芳那份写满了工整小楷的奏疏。

起初,他的表情还很平静。当他读到“清河秀才苏明理,年八岁,连中三元”时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。大周朝重文教,出此等神童,乃是祥瑞之兆。

可当他继续往下读,读到“献‘天工开物·水转翻车’之图,不假人力,可灌千亩”时,他的手,猛地一抖,茶杯里的水都洒了出来!

“荒唐!”

李默的第一反应,便是地方官员为了邀功,夸大其词,甚至是凭空捏造!

不假人力,灌溉千亩?

这已经不是“利器”,这是“神器”!是只存在于志怪小说中的东西!一个八岁的孩童,如何能造出此等违背常理之物?定是那知县赵德芳,为了博取上意,疯魔了!

他强压着心中的怒意与不屑,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