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3章 格物院的成长

格物院内,那架“水转翻车”的模型,在经过反复的测试与微调后,已经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状态。

刘明宇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,在苏明理的引导下,他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,从“创造”,转向了“标准化”。

“老师,您的意思是……让每一个零件,都做得一模一样?”刘明宇看着苏明理画出的一幅幅零件分解图,上面标注着精确到“分、厘”的尺寸,感到了巨大的困惑。

在他和所有工匠的认知里,手艺活,讲究的是“量体裁衣”,是根据木料的纹理、铁料的质地,进行临时的、经验性的调整。从未有人想过,要把一个复杂的机械,拆成一个个独立的、可以互换的零件。

“对,一模一样。”苏明理拿起两块卯榫结构的木块,解释道,“明宇,你想想,水转翻车将来要推广至全国,若是在甲地坏了一个齿轮,难道还要把甲地的工匠,请到千里之外的乙地去修理吗?”

“可若是我们所有的齿轮,都做得一模一样。那么,乙地的使用者,只需从我们这里,订购一个一模一样的齿轮,自己换上去便可。这叫‘标准化’。它不仅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,更能极大地降低维护的成本。”

“再者,”苏明理的目光,投向了那些正在认真聆听的老工匠,“标准化的过程,也是将‘经验’转化为‘数据’的过程。张师傅的手艺,是独一无二的。但若是我们将张师傅的手艺,变成一套套精确的、可量化的图纸和流程。那么,一个新来的学徒,只要严格按照图纸去做,即便达不到张师傅那般出神入化,也能做出八九不离十的合格品。如此,手艺,方能传承,方能光大。”

这番话,不仅让刘明宇茅塞顿开,更让在场的工匠们,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。

他们第一次意识到,自己那份赖以为生的、秘而不宣的“手艺”,竟然可以用这种方式,被“记录”和“复制”下来。这其中蕴含的意义,让他们感到了一丝恐慌,但更多的,是一种被尊重、被重视的激动。

在苏明理的亲自指导下,格物院开始了第一代“标准化生产”的尝试。

刘明宇带领着工匠们,设计出了各种用于精确定位、切割、打磨的简易“工装夹具”。他们反复试验,报废了大量的木料和铁料,最终,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批可以完美互换的齿轮和刮板。

当张师傅拿着两个完全一样的卯榫,发现它们可以不差分毫地与同一个卯眼完美契合时,这位跟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木匠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