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9章 奇器初成,暗夜窥伺

工坊之内,别有洞天。

正中央的主体工坊,宽敞明亮,足以容纳数十人同时劳作。

地面用青石板铺就,平整坚实。

一排排崭新的工作台上,整齐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,从鲁班尺、墨斗,到风箱、铁锤,一应俱全。

在刘文正的暗中帮助下,苏明德甚至从州府的武库司,采买到了一批用于打造军械的上等精铁。

此刻,工坊内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
刘明宇穿着一身耐脏的短打劲装,头发用布巾随意地束在脑后,早已没了半分公子哥的模样。

他正围着一个巨大的木制机械模型,与几位老工匠激烈地讨论着。

“张师傅,这个主齿轮的卯榫结构,必须再往里进三分!我计算过,只有这样,才能在高速转动时,保证力量传导的损耗降到最低!”他指着图纸上一个复杂的节点,语气急切而又坚定。

那位被称为“张师傅”的老木匠,是苏家村手艺最好的木工。

他皱着眉头,比划着手中的角尺,反驳道:“刘公子,按老祖宗传下的手艺,榫头留七分,卯眼进六分,这是最牢靠的!再往里进,木头受不住那么大的应力,转不了几圈,非得裂开不可!”

“不一样的!”刘明宇急得满头大汗,他努力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解释道,“我们这不是盖房子,不需要它几十年不动!我们需要的是它在转动中的‘巧’劲,而不是‘死’劲!力量要能顺畅地流过去,而不是被卡住!”

这种超越时代的力学理论,对于老工匠们而言,无疑是天方夜谭。

他们相信的,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、经过无数次验证的经验。

“刘公子,你是个读书人,懂的是大道理。可我们跟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,它是什么脾性,我们比谁都清楚。你这么搞,是跟木头过不去!”另一位工匠也附和道。

眼看争执不下,陷入了僵局。

“都停一停。”

一个清朗的声音从门口传来。

苏明理缓步走了进来,他身后跟着苏大山。

所有工匠,包括刘明宇,都立刻停下了争论,恭敬地行礼:“二郎(老师)!”“大山哥!”

苏大山如今在这格物院里,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——总监工。

他不参与技术讨论,但凭借几十年与各种材料打交道的经验,他负责监督所有木料、铁料的品质,以及工匠们的卯时到岗、酉时收工。

他的沉默寡言与一丝不苟,反而为他树立了无人敢冒犯的威严。

苏明理走到那巨大的模型前,先是仔细看了一遍,然后对刘明宇道:“明宇,把你的计算过程,拿给张师傅他们看。”

“老师,他们……他们看不懂的。”刘明宇有些为难。

他的图纸上,画满了各种苏明理教他的简化符号和公式,外人看来,与天书无异。

“那就讲给他们听。”苏明理的语气平静而又坚定,“不要只告诉他们‘要怎么做’,更要告诉他们‘为什么要这么做’。用木棍在地上画,用石子做比方,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,把‘理’说明白。格物院,不仅是要造出器物,更是要培养出能理解‘器物理’的匠人。这,才是根基。”

刘明宇闻言,如遭当头棒喝,瞬间明悟。

他一直急于求成,想要尽快将模型造出来,却忽略了与这些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最底层的沟通。

老师这是在教他,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,而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技术狂人。

他深吸一口气,捡起一根木炭,就在那平整的青石板上,开始画图。

他不再讲什么“应力”、“损耗”,而是用最朴素的比喻。

“各位师傅请看,这股水流的力量,就像一个推着独轮车的大汉。如果路是平的,他的力气就能全都用在往前走上。可如果路上有个坑,”他指着张师傅坚持的那个榫卯结构,“他推车到这里,就得先费力把车从坑里抬出来,力气就白费了一部分。我要做的,就是把这个‘坑’填平,让他走得更顺溜!”

这个比喻,浅显易懂。

张师傅等人围拢过来,看着地上的图,再看看那复杂的齿轮结构,若有所思。

苏大山在一旁默默地看着,他虽不懂那些弯弯绕绕的道理,但他看到了儿子眼中那种令人信服的光芒。

他走上前,对着还有些犹豫的张师傅,沉声道:“按二郎说的做。出了问题,木料算我的。工钱,一文不少你们的。”

他用最直接的方式,打消了工匠们最后的顾虑。

有了苏大山这根定海神针,又有了刘明宇耐心的讲解,工匠们的态度终于转变。

他们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、带有探究意味的眼光,去审视自己那套根深蒂固的老手艺。

一场理论与经验的碰撞与融合,就在这间小小的工坊里,悄然发生。

而苏明理,只是安静地看着。

他知道,这第一步,虽然艰难,但终究是迈出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