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他神情郑重,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,将目光投向了他。
苏明理,已然在不知不觉中,成为了这个家庭,真正的核心与决策者。
“我此番院试,得学政大人和朝廷赏赐,有了一些银两。”
苏明理平静地说道,“我想,用这笔钱在清河县城里,置办一处宅院。”
“什么?进城里住?”
张氏第一个惊呼出声,眼中既有向往,又充满了不安。
苏大山也皱起了眉头,放下了手中的旱烟杆:“好端端的,进城里做啥?咱们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了,田地、乡亲,都在这儿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只有苏明德和王氏,眼中闪过一丝亮光。
苏明理没有急着反驳,而是耐心地解释道:“爹,娘,你们听我说。”
“其一,我如今虽考中了秀才,但前路漫漫,未来三年,我需要潜心读书,为乡试做准备。”
“这便是先生们常说的‘养望’。村里的环境,虽好,但终究不如县城清净,也缺少读书的氛围。”
“其二,是为了启明。”
苏明理的目光,转向了一旁早已在王氏怀中熟睡的小侄儿。
“县里的学堂、夫子,总归比村里要好上太多,为了启明的将来,我们也该早做打算。”
“其三,”苏明理看着父母和兄嫂,“我们家,不能再当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了。”
“大哥的生意,要想做大,也必须到县城去。爹和娘,也该享享清福了,我们搬到城里,便是堂堂正正的士绅人家。”
“以后,再也无人敢小瞧我们苏家一分一毫!”
一番话,说得是有理有据,层层递进。
苏大山和张氏,沉默了。
他们虽然故土难离,但儿子说的每一句话,都戳在了他们的心坎上。
“可是……城里开销大……”苏大山还是有些犹豫。
“爹,您放心。”
苏明理笑了,“我如今是廪膳生员,每月有官府发的钱粮,再加上学政大人的赏赐,和大哥的生意。”
“我们在城里,只会比在村里,过得更好。”
他又看向大哥苏明德:“大哥,你那草药和竹木的生意,只是小道,等到了县城,我给你出个新主意,我们开一家书坊!”
开书坊!
苏明德的眼睛,瞬间亮了!
至此,全家人再无异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