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知县心中波涛翻涌,但面上依旧保持着一县之尊的从容。
他再次伸出手,轻轻向下压了压,示意众人安静。
待堂内的喝彩声与掌声终于彻底平息下来,清心堂内恢复了先前的肃静,只是空气中依旧弥漫着一股难以消散的兴奋与激动。
赵知县目光温和地看着苏明理,微笑道:“苏案首,你这篇《论和》策,本官与诸位皆已品鉴完毕。”
“其见解之深刻,论证之严谨,文采之斐然,皆堪称上上之作!尤其是你提出的‘官民相睦、乡邻互助、教化人心’三策,更是切中肯綮,发人深省。”
他顿了顿,语气中带着一丝郑重:“本官以为,此文不仅是本次文会的翘楚,更是近年来我清河县难得一见的佳作。”
“本官决定,将你此篇策论,誊写多份,分发至县衙各房,以及各乡里正,令其好生研读,体会其中深意,并结合实际,探讨推行之可能!”
哗——!
赵知县此言一出,堂内再次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!
众人无不骇然!
将一篇文会上的策论,作为施政参考,分发各级官吏研读,这等待遇,何其之高!
这不仅仅是对苏明理才华的肯定,更是对其策论实用价值的最高认可!
要知道,即便是那些成名已久的宿儒名士,其文章也未必能得到县尊大人如此郑重的对待。
而苏明理,一个年仅七岁的孩童,他的一篇策论,竟然要被提升到如此高度,这简直是闻所未闻!
刘文正也是一脸的震惊与激动。
他深知赵知县此举的分量。
这不仅仅是给苏明理的荣誉,更是对清河县未来治理方向的一次重要昭示。
他几乎可以预见,苏明理这篇《论和》策,必将对清河县的政务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就连那几位宿老更是抚须点头,眼中满是赞许。
他们深知,一篇好的策论,若能真正落到实处,造福一方百姓,那才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。
赵知县此举,正是体现了他作为父母官的担当与远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