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当——!当——!当——!”
三声悠长而肃穆的钟鸣,划破了文庙考场内外的喧嚣。
也宣告着大周王朝清河县本年度的童子试县试,正式开始!
考棚之内,所有考生都精神一振,纷纷正襟危坐,目光投向了前方缓缓走来的几位身着官服的考官。
为首的,正是清河县的知县,也是本次县试的主考官。
他姓赵,名德芳,年约四旬,面容儒雅,目光却带着几分不怒自威的审视。
其身后跟着两位同考官,皆是县里有些名望的宿儒或致仕官员,以及数名负责分发试卷、巡查考场的吏员和衙役。
赵知县走到考场中央的高台之上,清了清嗓子,朗声说道:“诸位考生,本县今科县试,正式开考!科场规矩,想必尔等早已熟知。”
“望诸位恪守考纪,诚信应考,莫要辜负了圣贤教诲,也莫要辜负了家中期盼!”
他目光扫过下方黑压压一片的考生,继续道:“本次县试,共考三场,首场试帖经、墨义,次场试诗赋,末场试策论。”
“每场时限一日,日落封卷,诸位务必合理分配时间,仔细作答。”
“现在,开始分发试卷!”
赵知县一声令下。
吏员们便捧着一叠叠早已印好的试卷,开始在各个考棚之间穿梭分发。
苏明理坐在自己的考棚之内,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的心绪保持平静。
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大考,说不紧张那是假的。
毕竟这关系到他能否真正踏上改变命运的道路,也承载着全家人的殷切期望。
然而,与这份必要的紧张相比。
他心中更多的,却是一种久违的、跃跃欲试的兴奋和对自身实力的自信。
他想起了自己的前世。
作为一名985高校的文学博士,他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考试。
从残酷的高考独木桥,到研究生、博士生的层层选拔,再到各种学术研讨和论文答辩。
那些考场上的硝烟和压力,早已将他的心性磨砺得无比坚韧。
更何况,今生的他,拥有着过目不忘的宿慧,又经过了周夫子和陈教习两位名师的悉心教导,更兼自己数月来的刻苦攻读和精心准备。
面对这仅仅是科举第一道门槛的县试,他有足够的底气去从容应对。
他知道,考场之上除了扎实的学识,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心态和清晰的思路。
而这两点,恰恰是他此刻最大的优势!
很快,一份散发着墨香的试卷便放在了他的面前。
试卷纸质尚可,字迹印刷清晰。
首场的题目,果然如陈教习所料,以帖经和墨义为主。
帖经部分,选取的是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中几段常见的章节。
要求考生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,并填上其中空缺的字词。
这对于拥有过目不忘天赋,且早已将《四书》烂熟于心的苏明理而言。
自然是手到擒来,毫无难度。
他提起笔,蘸饱了墨,凝神静气,开始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