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夫子随手指着院中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,缓缓问道:“童子,可知那是什么树?”
苏明理不卑不亢地躬身行了一礼,声音清朗地答道:“回夫子话,此乃槐树。书载‘门有三槐,升鼎辅’,槐树亦是吉祥之树。”
他不仅认出了树,还顺带引用了一个与槐树相关的典故。
虽然“升鼎辅”这样的词对于一个七岁孩童而言略显深奥,但他吐字清晰,神态自若,丝毫没有孩童的怯懦。
周夫子眼中精光一闪,露出了明显的惊讶之色。
他本以为这孩子最多能认出是什么树,没想到还能引经据典。
“哦?你还知道‘门有三槐’的典故?”周夫子来了兴趣,追问道,“可知此典出自何处?又是何意?”
张氏在一旁听得心惊胆战,生怕儿子答不上来,惹恼了夫子。
她没想到夫子会问得这般深。
苏明理却依旧镇定,略一思索,便答道:“回夫子话,此典出自《宋史·王旦传》,载王旦之父王佑手植三槐于庭,曰:‘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。’后其子王旦果为相。故后人以‘三槐’指代三公之位,亦用以比喻子孙显贵。”
这番回答,条理清晰,引证确凿,已远非寻常蒙童所能企及。
周夫子听完,捋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,看向苏明理的目光中,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。
他教书数十年,也曾见过一些聪慧过人的孩童。
但如苏明理这般,七岁年纪,尚未正式开蒙。
便能对典故的来龙去脉知晓得如此清楚,且言谈举止从容不迫,实乃生平仅见!
“好!好一个‘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’!”
周夫子抚掌赞道,脸上的清高之色淡去了不少,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欣赏,“小小年纪,竟有这般见识,当真不凡!你且过来,老夫再考考你。”
他将苏明理引至堂屋,从桌案上拿起一本翻得起了毛边的《千字文》,随意翻开一页,指着其中一行,说道:“你既言读过《千字文》,便将此句读与老夫听听,并说说你的理解。”
苏明理凑近一看,只见上面写的是“学优登仕,摄职从政。”
他毫不犹豫地朗声读道:“学优登仕,摄职从政。”
声音清脆,没有丝毫错漏。
周夫子点了点头:“何解?”
苏明理沉吟片刻,答道:“小子以为,此句是说,学习优异之人,便可以出来做官,担任职务,参与政事。这也是我辈读书人修身立德,求取学问的最终目的之一,希望能学有所成,报效国家,造福百姓。”
这番解释,虽然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