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噪音与信号

“李老师,是我,南曦。”她的声音因为紧张和一夜未眠而有些沙哑,“我……我在昨晚的值守期间,捕捉到一组非常异常的数据。我想向您汇报一下,可能需要您看一下……”

“异常数据?”李振邦的语气听起来没什么波澜,“阿里那边干扰源一直不少,是新的卫星链路?还是印度那边又搞什么大功率实验了?”

“不,不是这些。”南曦尽量让自己的语调保持平稳,“它……很不同。是一种结构非常特殊的全球性同步信号,在21厘米波段,强度极低,但持续性很好。而且……它似乎与……与某些古代文化符号存在关联。”

她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,意识到最后一句听起来有多么不“科学”。

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,然后李振邦的声音再次响起,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:“古代文化符号?南曦,你昨晚是不是没休息好?高原反应有时候会影响判断力。先把原始数据备份,写个简单的异常记录放到共享服务器上,等我回去处理。我这边还有一个国际合作的视频会议要准备。”

“李老师!”南曦有些急了,语速加快,“数据我已经初步分析过了,排除了所有常见的干扰源和仪器误差。它的结构非常清晰,而且转换后的模型与苏美尔泥板上的一个符号完全一致!这绝对不是巧合或者幻觉!我可以把报告和图表现在发给您!”

小主,

又是一段更长的沉默。南曦能听到电话那头李教授似乎轻轻叹了口气。

“南曦,”他的声音放缓了一些,像是试图安抚一个情绪激动的孩子,“我知道你对工作充满热情,也很有天赋。但是,我们搞科学的,最忌讳的就是先入为主,尤其是在处理这种极端微弱信号的时候。你知道‘信号中的魔鬼’这个概念吗?很多时候,不是信号本身有问题,而是我们的大脑,我们过度活跃的想象力,在噪音里构建出了我们‘想要’看到的模式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以那种循循善诱的口吻说:“至于古代符号……宇宙信号和泥板文字?这跨度太大了。也许是你最近压力太大了?项目结题,论文评审……我知道你负担很重。听我的,先把这件事放一放,去休息区喝杯热牛奶,好好睡一觉。等头脑清醒了,再回头检查一下数据流程,我敢打赌,你会发现某个不起眼的环节出了岔子。”

南曦握着听筒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关节发白。她感觉一股混合着委屈、 frustration 和孤立无援的热流涌上眼眶,又被她强行压了下去。导师的话听起来合情合理,充满了长辈的关怀和科学的谨慎,但每一句都像一堵无形的墙,将她试图传达的、那令人震惊的发现轻描淡写地推开。

“李老师,我不是臆想……”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,“数据就在这里,它们是客观的……”

“数据是客观的,但解读是主观的。”李振邦打断了她,语气稍微强硬了一些,“南曦,我们是科学家,不是幻想小说家。我们的职责是用最严谨、最保守的方法去解释自然现象。而不是抓住一点蛛丝马迹,就朝着最惊世骇俗的方向狂奔。那样只会毁掉你的学术声誉。”

他最后加重了语气:“好了,这件事到此为止。按照我说的,写个异常记录存档。然后,立刻,去休息。这是建议,也是要求。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因为过度劳累而产生不必要的幻觉。”

“咔哒”一声,电话被挂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