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7章 六礼迭行迎嘉礼,京畿同盼结丝萝

夕阳的余晖刚掠过礼部衙署的飞檐。

李谦就捧着烫金祝文冲进了仪制司,声音里带着急促:“快!把纳吉礼的彩棚再搭高两尺,英国公说要让百姓看清吉兆文书!”

几个匠人正踩着木梯糊彩纸,闻言连忙应着。

手里的浆糊刷得更快了。

案上的《大明会典》翻到 “纳吉仪注” 那页。

红笔圈着 “正使持节献吉兆,副使读祝文,主家焚香谢恩” 的字句。

墨迹还带着新干的湿润。

次日天未亮。

英国公张懋就穿着绣麒麟补子的朝服,领着副使王渊站在午门外。

锦衣卫校尉扛着 “吉” 字旗走在最前。

礼官捧着装着庚帖的锦盒紧随其后。

队伍刚出正阳门,就被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
“这是纳吉礼吧?听说皇后娘娘的八字跟陛下特别合!” 人群里有人喊道。

随即响起一片附和声。

张懋坐在马背上,看着街边清扫干净的石板路和门框上的 “天作之合” 红纸,嘴角露出笑意。

这京城的氛围,比先帝册封皇后时还要热闹。

夏府的四合院早已收拾妥当。

青布棚下的香案燃着檀香。

夏儒穿着锦衣卫千户的常服,领着妻子在门口等候。

见队伍走来,连忙躬身行礼:“草民夏儒,恭迎天使。”

张懋翻身下马,递过锦盒:“奉陛下旨,持吉兆而来,愿夏氏与陛下乾坤相配,共承宗庙。”

夏儒双手接过锦盒,里面的庚帖上写着 “水火既济,宜室宜家” 八个大字。

他连忙请张懋入内。

妻子则端上早已备好的龙井,手还在微微发抖。

王渊站在香案前,展开祝文高声宣读:“惟正德元年,岁次丙寅,二月初十,皇帝遣正使英国公张懋、副使礼部左侍郎王渊,持节纳吉于夏氏。曰:朕承天休,稽古择配,得尔夏氏,淑慎温恭,克娴于礼。今卜之龟筮,吉兆攸归,特遣使以告,尚其钦承。”

读罢,夏儒领着家人跪地谢恩,声音里满是激动:“草民谢陛下恩典!”

纳吉礼刚毕。

礼部的吏员就马不停蹄地筹备纳征礼。

赵全盯着匠人们给聘礼装箱,嘴里不停叮嘱:“黄金要裹上红绸,每锭都得刻‘内库供用’;绸缎按青赤黄白黑五行排好,蜀锦放在最上面,别压皱了;桑苗根须裹湿布,装在竹筐里,跟在最后一车!”

按《大明会典》规制,皇后纳征需备 “玄纁束帛、六仪、黄金二百两、白银千两”。

但朱厚照特意加了十株桑苗。

赵全特意让吏员在礼单上注 “陛下亲谕,取‘农桑为本’之意”。

纳征那日,十辆聘礼车从内库出发。

锦衣卫校尉骑着高头大马护送。

队伍绵延半里地。

百姓们挤在街边,看着车上金灿灿的马蹄金、艳艳的云锦,还有翠绿的桑苗,纷纷赞叹:“陛下真是体恤百姓,聘礼都带着桑苗,皇后娘娘肯定也懂农桑!”

到了夏府,夏儒领着儿子夏臣接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