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章 北地佬

九两金 是我老猫啊 4647 字 13天前

这件事,绝不能以“香港华人总会”这个带有浓厚会党色彩的名义去做。

东华医院,就是目前最理想的人选。

他们之前那一次募捐,给朝中大员留下的印象极好,这是打通官方关节的唯一钥匙。

但东华医院会愿意趟这趟浑水吗?

陈九站起身,走到窗边,俯瞰着脚下的街道。

他知道,必须下一剂猛药。

他叫来秘书,吩咐道:“备车,去东华医院。”

同时,他拿起笔,在一张便签上写下了一行字,折好,递给另一名手下:“把这个,交给伍廷芳先生。”

便签上写着:“请伍先生,即刻着手,详尽研究柔佛州之港主制度,尤其是其法律框架与权力范畴。速。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陈九的到来,让这里的空气多了一丝不寻常的紧张。

东华医院的几位核心董事早已在座,为首的是主席冯平。

一番客套的寒暄之后,冯爵士率先开口:“陈先生今日所为何事?听闻总会亦有心于华北赈灾,实乃我香港华社之福。”

陈九微微一笑,开门见山:“冯主席言重了。国家有难,匹夫有责。华人总会自当尽一份力。今日前来,除了响应东华的募捐号召,还有一事,想与诸位董事商议。”

他将陈逸轩的“移灾”设想,以及自己的初步构思,娓娓道来。

陈逸轩在信中说,

他在天津所见,这场灾难的规模,已经远远超出了“施粥”所能解决的范畴。就算像上次一样筹集善银,十几万两白银,听起来很多,可真到了灾民这里,换来的米粮还剩多少?撒进这数以千万计的饥民之中,又能溅起多大的水花?

人太多了,土地却养不活这么多人。就算这次的粮食发下去了,明年呢?后年呢?

赈灾,不如移灾。

陈逸轩自家的商行和种植园已经用上了香港华人总会的合同工,他对这种正规华工制度非常赞赏。

南洋,广袤的南洋,有无尽的土地,有无数需要劳动力的种植园、矿山。

如果能将这些身强力壮、濒临死亡的北方灾民,成规模地转移出去,给他们一份活计,一条生路,岂不是比单纯的施舍粮食,更为长久之计?

陈九给几位董事解释了陈逸轩在信中所提之事,稍加润色。

他没有提任何关于南洋争霸的野心,只将此事描绘成一个规模更宏大、意义更深远的慈善计划。

“……与其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单纯运粮,救得了一时,救不了一世。若能由东华医院出面,牵头组织,将部分青壮灾民,以合法契约之形式,送往南洋垦殖,既能解华北燃眉之急,又能为我同胞在海外开辟一片生路,此乃两全其美之策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董事们听完,面面相觑,会议厅里一片寂静。

良久,一位董事皱眉道:“陈先生的想法,或有可行之处。但此事,恐怕……难如登天。不说这其中转运、安置所需耗费之巨,单是清廷官府那一关,就绝无可能通过。我朝历来视民如土,岂容我等私自将上千万的子民运往海外?”

“正是,”另一位董事附和道,“此事风险太大,稍有不慎,便会落下一个拐卖人口、勾结会党的罪名。我东华医院百余年清誉,万万不可因此受损。”

陈九静静地听着,似乎早已料到他们的反应。

他端起茶杯,轻轻吹了吹浮沫,道:“诸位董事的顾虑,陈九明白。此事若由我华人总会出面,确实名不正言不顺,徒增朝廷猜忌。但若由东华医院——这个曾获圣上嘉奖、在朝野享有清誉的华社慈善翘楚来牵头,情形便完全不同。”

他放下茶杯,目光扫过众人:“这不仅是一次赈灾,更是一次为国分忧的义举。若能办成,东华医院之功德,将远超往昔任何一次募捐,其声望,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至于朝廷那边,事在人为。只要我们能证明,此事于国于民,皆有大利而无一害,未必不能说动他们。”

董事们依旧犹豫不决。

陈九看着他们,心中冷笑。

这些老谋深算的商人,没有看到足够的利益,是绝不会冒如此巨大的风险的。

他决定不再兜圈子。

当晚,陈九在一间隐秘的酒楼,私下约见了一位在东华医院董事局中颇具影响力的董事,张百善。此人不仅是东华董事,自己也经营着庞大的南北行生意,与南洋的贸易往来极为密切。

屏退左右,陈九直接抛出了自己的筹码。

“张老板,明人不说暗话。”

“我知道你们在顾虑什么。名声固然重要,但生意人的根本,还是利益。”

张百善眯了眯眼睛,没有说话。

陈九继续道:“这次北上移灾,所有转运的钱粮、船只,皆由我华人总会一力承担,并全力配合。所有功劳、名声,尽归东华医院。此事,算是我陈九送给东华的一份大礼。”

“九爷好大的手笔。”张百善呷了一口茶,“但这份礼,太烫手。我们东华,怕是接不住。”

“接得住。”陈九盯着他,“只要我们能让朝廷点头。而要让朝廷点头,就需要东华医院出面。我陈九是会党龙头,名下的公司是美国注册,身份不便。这件事由我去谈,只会引起朝廷的警惕。而你们去,则是为国分忧的忠臣义商。”

“我们凭什么要冒这个险?”张百善反问。

陈九笑了。

戏肉来了。

“就凭南洋。”陈九一字一顿地说,“南洋如今的华工缺口,依旧巨大。我总会虽掌控了北美航线,但在南洋的根基尚浅。那些北方灾民,吃苦耐劳,只要稍加训练,就是最好的劳工。张老板,想想看,这是上万人几年几十年的生意。”

“你是看上了那些北地佬?”张百善的声音有些干涩,“他们不会说粤语,不会说客家话,与南洋的华社言语不通,习惯迥异,恐怕无法适应….”

“陈先生,有点异想天开了…..”

“事在人为,张生。”

陈九悄悄加码,声音里带着一丝诱惑:“只要东华医院能全力促成此事,我香港华人总会未来所有涉及南洋的劳工贸易,东华医院,可以占一成股。这一成,张老板你作为代表入主。”

一成!

张百善的心脏狂跳起来。

他深知陈九的“劳工贸易”背后是何等庞大的利益链条。这等于是在给他送一座挖不尽的金山!

更何况,自己也缺人啊!

他沉默了很久,眼中闪烁着剧烈的挣扎和算计。

最终,他抬起头,定定地看着陈九:“我有一个条件。这些北地佬,可以从天津运走,可以送到南洋任何一个地方。但他们,绝不能踏上香港和澳门的土地,一个也不行。”

“否则,清廷和英方都不会同意。”

除此之外,他也害怕这股不受控制的北方力量,会冲击香港现有的、由他们这些粤籍商人主导的商业秩序。

陈九点头,毫不犹豫:“一言为定。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半个月后,一艘悬挂着英国太古洋行旗帜的蒸汽轮船,缓缓驶入了天津大沽口。

船上,不仅载着东华医院筹集的第一批米粮,还站着几个特殊的客人。

陈九亲自踏上了这片他从未涉足过的土地。

随行的,还有东华医院的代表,张百善。

不知道经过几轮密谈,他最终说服了董事局,同意以“考察灾情、商讨更有效的赈灾方案”为名,与陈九一同北上,接触清廷的北方重臣。

一下船,那股熟悉的、混杂着死亡与绝望气息的恶臭便扑面而来。码头上,依旧是那些麻木的、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灾民。

陈九的脸色,前所未有的凝重。

就在这时,一个穿着素色长衫、面容清俊的商人,分开人群,走到了他的面前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“可是香港华人总会的九爷当面?”

年轻人开口,眼神却异常明亮。

陈九打量着他。他从这个年轻人的身上,感受到了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、干净而执拗的气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