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章 薪火燎原(下)

在伦敦,他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盲测会”,邀请挑剔的老主顾和美食评论家,分别品尝由AI推荐和由经理推荐的套餐。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,AI推荐因其对顾客历史偏好的精准把握,获得了更高的满意度。何晓借此向管理团队阐明,数据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是理解顾客、提升服务的“超级助手”,目的是为了提供更贴心、而非更疏远的体验。

同时,他调整了资源分配策略,设立“传统业务焕新基金”,专门用于支持老店升级和老师傅技艺传承项目,并明确表示,“新火”与“老根”不是取舍关系,而是“双轮驱动”,传统业务是“压舱石”,创新业务是“发动机”,缺一不可。

何晓的诚恳与智慧,逐渐消融了坚冰。 老师傅们看到公司对他们价值的尊重,开始尝试接纳新技术,甚至主动提出改进建议。传统业务团队也意识到,创新并非敌人,而是让老树发新枝的契机。

然而,刚刚安抚了内部,“新火”的光芒便引来了外部更强大的掠食者。

一家名为“味觉纪元”的硅谷科技公司,挟着巨额资本和颠覆性的“个性化营养合成”技术,高调宣布进军全球餐饮市场。他们宣称其技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、代谢和实时健康数据,“打印”出完全定制化的食物,彻底改变人类的饮食方式。资本市场为之疯狂,“味觉纪元”估值迅速突破千亿美金,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挖角顶级食品科学家和厨师,其创始人更是在媒体上公开宣称“传统烹饪即将成为历史”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这股来自技术层面的“降维打击”,其威胁远超“食鲜道”等传统竞争对手。它直接挑战了“何记”赖以生存的根基——对“锅气”、“手艺”和“自然味道”的信仰。一时间,“‘何记’是否会被时代淘汰?”的质疑声四起。

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,何晓没有自乱阵脚。他再次深夜拨通了父亲的电话。这一次,他没有寻求具体答案,而是想听听父亲的态度。

电话那头,何雨柱听完儿子的描述,沉默良久,然后笑了起来,笑声爽朗而带着一丝不屑:“我当是什么厉害玩意儿!搞了半天,是想让人人都吃‘药丸子’啊?晓儿,你记住,人吃饭,吃的是味道,是热气,是人情世故!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那口烟火气!机器能合成营养,能合成出你妈给你做的那碗手擀面的味儿吗?能合成出年夜饭桌上那份团圆的热闹吗?”

父亲的话,如同醍醐灌顶,瞬间驱散了何晓心头的迷雾。他豁然开朗:技术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,而非取代人性。“味觉纪元”追求的是极致的“个体理性”,而“何记”守护的,是温暖的“群体情感”和“文化体验”。 这两者并非完全对立,甚至可以互补。

何晓迅速制定了“以我为主,融合创新”的应对策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