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新火计划”历经全球疫情这场极限压力测试,非但没有熄灭,反而如同淬火后的精钢,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何晓在危机中展现出的果决领导力、对“新火”战略的坚定执行,以及“何记”在风暴中逆势增长的表现,彻底征服了内外部所有观望者和质疑者。董事会全票通过对“新火计划”的追加投资,资本市场用持续攀升的股价投下了信任票。“何记”这艘巨轮,在何晓这位新船长的指挥下,不仅稳住了舵盘,更凭借新生的“火种”为引擎,驶入了增长的新蓝海。
然而,真正的挑战,往往隐藏在成功的峰顶之下。 随着“新火”之势渐成燎原,新的、更深层次的矛盾与考验,也开始浮出水面。
首当其冲的,是“新火”与“老根”的融合之痛。
“中环智慧店”的成功,让“何记科技”团队士气大振,推进技术革新的步伐愈发迅猛。他们开始将经过验证的智能烹饪系统、AI点餐推荐、无人配送方案,向全球其他门店快速复制推广。然而,这一次,他们遇到了比香港本土更强大的阻力。
在东京银座店,几位跟随“何记”打拼二十多年的日籍老师傅,对总部强制推广的智能炒锅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。他们认为机器炒出的菜“没有灵魂”,是对他们毕生所学的亵渎,甚至联合向区域总经理提交了联名信,以辞职相威胁。在伦敦,习惯了传统服务流程的资深经理,对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不屑一顾,认为它破坏了高端餐饮应有的“神秘感”和“人性化”。
更棘手的是内部资源的争夺。为了支撑“新火计划”的巨额研发和市场投入,CFO不得不收紧了对传统酒楼业务线的预算审批。一些老牌门店的装修更新、设备维护申请被暂缓,引发了传统业务团队的不满,认为公司“喜新厌旧”,忽略了立下汗马功劳的“基本盘”。
矛盾在一次全球视频会议上爆发。一位德高望重的欧洲区总裁,在汇报业绩时,话里有话地表示:“……我们理解总部推动创新的决心,但也希望公司不要忘记,是谁用一口口锅、一勺勺汤,为‘何记’打下了今天的江山。现在把所有资源都投向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‘云’和‘数据’,是否有些本末倒置?”
会场气氛瞬间凝固。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屏幕中央的何晓。
何晓没有立刻反驳,他沉默了片刻,目光扫过屏幕上每一张面孔,有期待,有担忧,也有不服。他知道,这不是简单的对错之争,而是企业转型期必然经历的阵痛,是新旧动能转换必须跨越的鸿沟。处理不好,不仅会挫伤老臣子的心,更可能导致企业文化的撕裂。
他没有选择强硬压服,而是启动了一场名为“寻根与共生”的深度沟通行动。
他做的第一件事,是带着核心团队,进行了一次“溯源之旅”。他们没有去科技公司或创新工场,而是飞赴各地,重访“何记”起家的老店,邀请退休的老师傅们座谈,聆听他们讲述创业初期的艰辛与坚持。何晓亲自为老师傅们泡茶,诚恳地请教传统技艺的精髓,并坦言新技术推广中遇到的困惑,请老师傅们“把脉”。
在东京,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,守在银座店的后厨,观看老师傅们操作,并不厌其烦地演示智能炒锅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火候和时间,来“学习”和“复现”老师傅的独门手法。他没有强调效率提升多少,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技术将老师傅宝贵的经验“固化”下来,避免因人员流动而失传。他承诺,智能系统将是辅助,而非取代,核心宴席和招牌菜,依然由老师傅亲手制作或监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