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淮茹那场阴险的攻势被何雨柱以雷霆手段化解后,北方袭来的寒流似乎暂时退却了。四九城那边传来的消息是,秦淮茹因“身体不适”深居简出,她那个不成器的儿子棒梗也在东南亚销声匿迹,据说欠了一屁股债,不敢露面。笼罩在“何记”头上的阴霾一扫而空,内部氛围为之一振。
经历了这番惊心动魄的较量,何雨柱的心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守住家业,更生出一种要将“何记”推向新高度的强烈使命感。他深知,唯有自身足够强大,才能无惧任何明枪暗箭。
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“何记”的品牌内核。在丰裕资本项目小组的协助下,他启动了一项名为“何记之本”的系统工程。这不是简单的形象包装,而是一次对“何记”灵魂的深度挖掘与重塑。
他亲自挂帅,组织老中青三代核心厨师、文化顾问甚至邀请了几位资深食客代表,组成一个特别小组。他们的任务,是超越菜谱层面,系统梳理和定义“何记味道”的哲学内核。
“咱们的菜,说到底,好在哪里?”会议上,何雨柱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却极难回答的问题。
“火候准!”墩子师傅脱口而出。
“食材鲜!”阿强补充。
“酱汁香!”另一位老师傅说道。
“都对,但不止这些。”何雨柱目光扫过众人,“火候准,准的是什么?是‘恰到好处’,是孔夫子说的‘过犹不及’。食材鲜,追求的是‘本味’,是老子说的‘道法自然’。酱汁香,讲究的是‘调和’,是《尚书》里的‘若作和羹,尔惟盐梅’。咱们‘何记’做的,不只是菜,是老祖宗传下来的‘和’的智慧,是让天南地北的食材,在咱这口锅里,‘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’!”
他这番深入浅出的阐释,将烹饪技艺提升到了文化哲学的高度,让在场的所有人,包括丰裕资本派来的那位见多识广的项目经理,都听得心潮澎湃。最终,小组提炼出“何记三味”的核心品牌理念:“本味之真、火候之妙、融合之和”。这九个字,精准概括了“何记”对食材的敬畏、对技艺的执着和对味道和谐的追求,成为未来品牌传播的基石。
与此同时,“何记厨师学堂”的升级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何雨柱不再满足于培养手艺精湛的厨师,他要培养的是“何记”文化的传承者和布道者。学堂推出了“何记传承人计划”,选拔最有潜力的学徒,不仅传授技艺,更开设“中国饮食文化史”、“风味地理”、“餐饮美学”等课程,由欧阳文山帮忙邀请的学者授课,并组织学员赴内地各大菜系发源地游学,开阔眼界,加深对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。何雨柱的目标是,未来“何记”开出的每一家分店,其主厨都必须是深刻理解“何记”理念的文化使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