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化身离去,留下的那卷《道德经》手稿,却如同在云逸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。他深知此经卷的珍贵,不仅仅是因其源自圣人,更在于其中蕴含的、直指大道本源的真意,尤其是那对抗“道蚀”的法理雏形。
他将阁中日常事务交由木岩长老等人处理,对外宣称再次闭关,实则全身心沉浸在了对这卷圣人手稿的研读与参悟之中。
静室之内,云气氤氲。云逸并未急于去破解那些对抗“道蚀”的隐晦道韵,而是先从最基础的篇章开始,逐字逐句地重新体悟。与之前得到的那份手稿相比,老子亲赠的这一卷,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生命,笔画勾勒间,流淌着圣人对“道”最本初的理解与诠释。
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……”
开篇之言,他早已熟稔于心。但此刻再次读来,结合自身经历,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。以往,他更多是将其理解为“道”的不可言说与玄妙。但此刻,他仿佛看到了那永恒不变、运转诸天的“常道”,也看到了在“常道”之下,因“道蚀”侵蚀、规则破损而显现出的“非常之道”——那些滞涩、扭曲、充满缺憾的法则运行轨迹。修复天道,或许便是要在这“非常”之中,重新寻回、稳固那“常道”的轨迹。
“无为而治”,这四个字他以往的理解,偏向于顺其自然,不妄加干预。这与他建立闲云阁,收拢奇才,引导人道的“有为”之举,似乎有些矛盾。他曾一度困惑。
但此刻,结合老子离前言及的“水之德”,以及手稿中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的阐述,他豁然开朗!
“无为”,并非什么都不做,而是**不妄为**,不强求,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与内在本质。如同水,它流淌、滋养、汇聚、奔涌,看似“无为”,却无时无刻不在“为”,且其“为”皆符合水之本性,顺应地势天时。
应用到自身,他建立闲云阁,汇聚志同道合者,此乃顺势(量劫后求存发展之势)而为,并非妄为。他引导人道,传播知识,是顺应人族自强不息、薪火相传的内在禀赋加以引导,而非强行扭曲其发展轨迹。他滋养天道伤痕,是以功德与自身特质,顺应天道自我修复的倾向加以辅助,而非强行修补。
此乃“**无为之心,行有为之实**”!心无所滞,不执着于结果,不炫耀其功,只是循道而行,做那该做之事。这与他之前担忧的“有为”干扰“无为”的困惑,顿时冰消瓦解。他的道路,并非背离“无为”,而是“无为”在特定情势下的具体体现!
同样,“**顺势而为**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势,并非单指强大的、既定的潮流。弱水之势,可湮灭万物;但滴水之势,亦能穿石。人族微弱,其求生发展之“势”,看似渺小,却蕴含着燎原的潜力,此亦是“势”!天道有缺,其自我修复、排斥“道蚀”之“势”,虽被压制,却从未停止,此更是根本之“势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