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章 秦淮文会起,雏凤试清音

得了文徴明先生的青眼,

苏惟瑾在金陵的备考生活骤然上了快车道。

不仅时常能登门请教,

文老先生更是有意提携,

这日便递来一张素雅请柬,笑道:

“今晚秦淮河上,

‘停云诗社’有一小集,

皆是南京城里有些才名的年轻士子,

你可随我去见识见识。

记住,多看多听,少说多思,

南直隶的文风士习,于此可见一斑。”

苏惟瑾心中了然,

这是文先生要带他进入金陵的文人圈子了。

他恭敬应下:

“学生明白,定谨守本分。”

是夜,华灯初上,秦淮河畔流光溢彩。

文徴明带着苏惟瑾登上一艘颇为雅致的画舫,

并非那些笙歌鼎沸的欢场之船,

舱内布置清雅,桌椅皆是竹制,

四壁挂着些水墨字画,

案上设着香炉、古琴,

倒真有几分文人雅集的味道。

舱内已到了十余人,

皆是二十上下的年轻男子,

衣冠楚楚,气质各异。

见文徴明到来,众人纷纷起身行礼,

口称“文先生”,神态恭敬。

目光落到文彭身后的苏惟瑾时,

则多了几分审视与好奇。

苏惟瑾一身半旧青衫,

年纪最轻,面生得很,

在这群大多出身江南富庶之地的才子中,

显得颇为突兀。

文徴明简单介绍:

“这位是苏惟瑾苏小友,

南直隶沭阳人士,

今科院试案首,

如今在南京备考,

老夫见他好学,

带他来凑个热闹。”

语气平淡,却点出了“院试案首”的身份,

稍稍抬了抬苏惟瑾的份量。

众人闻言,神色稍霁,

但那份江南士子天生的优越感并未消减多少。

一番寒暄,

苏惟瑾得知在座的有应天府当地的才子,

有苏州、松江府的俊秀,

甚至还有两位来自国子监的监生,

个个都是功名在身(至少是秀才),眼高于顶。

文会伊始,自是饮酒品茗,行令飞花。

几轮下来,气氛渐热,

便有人提议以“金陵怀古”为题,

各作诗词一首,以助雅兴。

此议一出,众人纷纷叫好,摩拳擦掌。

这正是扬名立万、展露才学的大好机会。

很快,一篇篇诗词便呈了上来。

或咏钟山王气,

或叹秦淮流水,

或伤六朝金粉,

或赞今朝盛世。

辞藻大多华丽,

用典也十分精巧,

可见功底扎实。

众人相互传阅品评,多是溢美之词。

“张兄此句‘龙盘旧地烟云散,

虎踞空林岁月深’,

苍茫沉郁,

深得杜工部遗风!”

“李兄这首《秦淮夜月》‘十里珠帘摇烛影,

一声玉笛落梅花’,

旖旎清丽,妙哉!”

“王贤弟词中‘六代豪华,

春去也、更无消息’,

化用古人句而能出新意,难得!”

一时间,舫内尽是互相吹捧之声,

气氛融洽热烈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