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矿基因与市井烟火交织的城区
鹤岗市兴山区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中部,是鹤岗市历史悠久的市辖区之一,区域东连东山区,南接兴安区,西邻南山区,北靠工农区,辖区总面积26平方公里。兴山区地形以丘陵为主,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向,平均海拔在240米至320米之间;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冬季寒冷干燥,最低气温可达-32℃,夏季温热多雨,最高气温约27℃,年平均降水量615毫米,无霜期约118天,日照充足,气候条件适配城市生活与工业生产。
一、行政区划与街道概况
兴山区作为鹤岗市的核心城区之一,下辖4个街道,分别是沟南街道、沟北街道、岭南街道、岭北街道,均为城市街道建制,无乡镇行政单元。四个街道依地形与历史发展形成“两沟两岭”的分布格局,以工矿社区为基础,兼具商业与生活功能,是兴山区人口集中、经济活动活跃的核心区域。
1. 沟南街道
沟南街道位于兴山区南部,因地处“兴山沟”南侧而得名,是兴山区的行政与商业核心街道。街道下辖5个社区,常住人口约3.1万人,居民构成以原煤矿职工、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及家属为主。街道内基础设施完善,兴山大街、沟南路等主干道贯穿辖区,分布着兴山区政府、区图书馆、区文化中心等行政文化场所,以及大型超市、综合商场、农贸市场等商业设施,其中“沟南综合市场”是辖区内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,每日供应新鲜蔬果、肉类、海鲜及日用品,早市时段人流密集,充满市井烟火气。近年来,街道推进“便民社区”建设,在各社区设立“便民服务站”,提供社保查询、证件代办、法律咨询等服务,同时改造老旧小区12个,增设健身器材与休闲广场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。
2. 沟北街道
沟北街道地处兴山区北部,位于“兴山沟”北侧,与沟南街道隔沟相望,是兴山区工矿文化传承最深厚的街道。街道下辖4个社区,常住人口约2.8万人,历史上因“兴山煤矿”的开发而兴起,辖区内保留了20世纪40至70年代的煤矿厂房、矿工宿舍、子弟学校等建筑,其中兴山煤矿老办公楼是区域内标志性工业遗存,红砖墙体搭配木质门窗,保留着浓厚的时代风格。近年来,街道依托工矿遗存资源,打造“沟北工业记忆街区”,在矿工宿舍集中区域保留矿灯造型路灯、采矿工具装饰墙,同时建设“兴山煤矿历史陈列馆”,展示煤矿开采设备、矿工生活用品及矿区老照片,免费向居民与游客开放;此外,街道推进“工矿社区改造”,修复老旧房屋外立面,增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,为老年居民提供助餐、助洁、健康监测等服务。
3. 岭南街道
岭南街道位于兴山区东部,因地处“兴山岭”南侧而得名,是兴山区居住环境较优的街道。街道下辖3个社区,常住人口约2.2万人,居民以城市居民与退休人员为主,社区建设偏向现代化。街道内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建设的住宅,近年来通过“绿色社区”改造,新增绿化面积1.2万平方米,建设口袋公园5处,种植松树、丁香、榆叶梅等树木花卉,春季花开时景色宜人;街道内的“岭南文化广场”是居民活动核心场所,配备健身器材、儿童游乐设施与露天舞台,每日有广场舞、太极拳等活动,节假日还会举办文艺演出与邻里节活动,氛围活跃;同时设有“岭南社区图书馆”,藏书以文学、历史、养生类为主,日均接待读者50余人次。
4. 岭北街道
岭北街道位于兴山区西部,地处“兴山岭”北侧,紧邻工农区,是兴山区连接外界的“西大门”。街道下辖3个社区,常住人口约2.1万人,居民以企业职工、个体商户及周边务工人员为主,商业与生活功能兼具。街道内交通便利,兴山北路、岭北街等道路连接工农区与兴山区其他街道,公交线路可直达鹤岗市中心;商业业态以中小型商铺为主,分布着便利店、餐馆、药店、汽修店等,其中“岭北美食街”是辖区内最具人气的商业区域,聚集了20余家餐馆,以东北菜、烧烤、快餐为主,晚餐与夜宵时段客流旺盛。近年来,街道推进“商贸社区”建设,规范商铺经营秩序,改造美食街外立面,增设休闲座椅与霓虹灯牌,提升商业街区整体形象。
二、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
兴山区的发展历程与鹤岗市的煤炭工业发展史深度绑定,是鹤岗市“因煤立区”的典型代表,历史沿革折射出东北工业城区从“矿区”到“城市”的演变轨迹,文化脉络则以工矿文化为核心,融合市井文化与社区文化,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质。
1. 历史沿革:从矿区到城区的蜕变
兴山区所在区域在清末民初时期仍是一片荒丘,1917年,鹤岗地区首次发现煤炭资源后,商人开始在此开设小煤窑,零星矿工聚集形成村落,这是兴山区最早的人类聚居点。1926年,“鹤岗煤矿公司”成立,在今兴山区境内设立“兴山采炭厂”,大规模开采煤炭,矿工村落迅速扩大,形成“兴山屯”,这是兴山区名称的起源。
小主,
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日伪政权接管鹤岗煤矿,将“兴山采炭厂”改为“兴山炭矿”,进行掠夺性开采,同时修建矿工宿舍、医院、学校等设施,形成初步的城区雏形。1945年“九三”抗日战争胜利后,鹤岗煤矿回到人民手中,兴山炭矿更名为“兴山煤矿”,成为东北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;1946年,鹤岗市人民政府在兴山设立“兴山区公所”,作为县级行政建制;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兴山区公所改称“兴山区”,正式成为鹤岗市辖区之一,管辖范围包括今兴山区全部区域;1958年,兴山区与周边区域合并为“兴山人民公社”;1961年,恢复兴山区建制;1966年,兴山区改称“红卫区”;1980年,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,恢复“兴山区”名称,沿用至今,行政区划范围逐步稳定。
2. 文化脉络:工矿文化为核的多元融合
兴山区的文化核心是“艰苦奋斗、互助协作”的工矿文化,在此基础上融合市井文化与社区文化,形成三层文化体系,贯穿于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中。
- 工矿文化:作为兴山区的“根脉文化”,工矿文化源于百年煤炭开采历史。在生产领域,“矿工号子”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,不同工序对应不同号子,如“采煤号子”节奏沉稳,便于矿工协调挥镐动作,“运煤号子”节奏明快,助力矿工推车前行,这些号子口口相传,成为矿工精神的载体;在生活领域,“矿工社区文化”影响深远,早期矿工多居住在集体宿舍,邻里之间多为同事,形成“一家有事,全楼帮忙”的互助传统,这种传统至今仍在社区中延续,如社区组织的“邻里互助队”,定期为独居老人、困难家庭提供帮助。如今,兴山区通过建设工业陈列馆、工业记忆街区,保存工矿文化实物与记忆,让年轻一代了解矿区历史。
- 市井文化:随着兴山区从矿区发展为城区,商业活动日益繁荣,形成充满活力的市井文化。以沟南综合市场、岭北美食街为核心,早市的叫卖声、餐馆的烟火气、商场的热闹氛围,构成市井文化的鲜活场景;居民的生活习惯也融入市井特色,如清晨到早市采购新鲜食材,傍晚在美食街聚餐,周末到商场购物休闲,市井文化让兴山区充满生活气息。此外,市井文化还体现在民间技艺的传承上,如市场内的手工鞋垫制作、街头的糖画技艺,虽规模不大,却保留着传统市井的温度。
- 社区文化:近年来,兴山区以四个街道的社区为载体,发展出多元的社区文化。各社区依托文化站与休闲广场,开展“社区春晚”“趣味运动会”“书画展览”等活动,拉近居民距离;同时培育“社区志愿者队伍”,涵盖助老、助残、环保、文化等多个领域,志愿者人数超2000人,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。社区文化让居民的归属感增强,也让兴山区的文化氛围更加温暖和谐。
三、历史人物与文化遗址
兴山区的发展进程中,涌现出多位扎根煤矿、奉献城区的代表性人物;区域内的文化遗址以工业遗存为主,虽无古代历史遗址,却记录了兴山区从矿区到城区的关键发展阶段,是了解本地历史与工矿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1. 历史人物:工矿精神的践行者
- 张振国:20世纪50年代兴山煤矿的采煤工人,以“吃苦耐劳、勇挑重担”闻名矿区。在手工采煤为主的年代,张振国带领班组创造“月采煤量超千吨”的纪录,远超当时平均水平,多次获得“矿劳模”“省劳模”称号。他不仅自己苦干,还总结出“高效采煤操作法”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矿工,帮助多个班组提升产量,被誉为“兴山煤矿的铁人”,其事迹被编入矿区宣传材料,影响了一代矿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