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鹤岗市《东山区》

山水环抱与工矿记忆共生的城区

鹤岗市东山区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东部,是鹤岗市面积较大的市辖区之一,区域东与宝泉岭农场接壤,南与汤原县为邻,西连兴安区、南山区,北接萝北县,辖区总面积423平方公里。东山区地形以山地、丘陵为主,兼有平原与河谷地貌,境内有阿凌达河、小鹤立河等河流穿境而过,形成了“山水相间”的自然格局;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四季特征显着,冬季寒冷漫长,年平均气温约2.5℃,无霜期约120天,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,日照充足,既适配山地林业发展,也为平原农业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。

一、行政区划与乡镇(街道)概况

东山区下辖4个街道、2个镇、1个乡,分别是东山街道、新一街道、三街街道、工人村街道、新华镇、蔬园镇及东方红乡,行政单元涵盖城市街道、平原镇与山区乡,形成了“城区工业+平原农业+山区林业”的多元发展格局。

1. 东山街道

东山街道是东山区的核心城区街道,地处东山区西部,紧邻兴安区,因位于鹤岗市东部山地边缘而得名。街道下辖5个社区,常住人口约3.5万人,居民构成以原煤矿职工及家属为主,是东山区工业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域。街道内基础设施完善,东山大街、沿河南路等主干道贯穿辖区,分布着超市、菜市场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便民场所,其中“东山便民市场”是辖区内规模较大的综合市场,每日供应新鲜蔬果、肉类、日用品,满足居民日常需求。近年来,街道推进“工业记忆社区”建设,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保留矿工宿舍的红砖墙体、矿灯造型路灯等元素,同时建设“东山工业文化长廊”,展示矿区老照片与采矿工具,唤醒居民的工业记忆。

2. 新一街道

新一街道位于东山区中部,因“新一煤矿”而得名,是东山区工矿遗存最集中的街道之一。街道下辖4个社区,常住人口约2.8万人,历史上因新一煤矿的开发而兴盛,辖区内保留了20世纪50至80年代的煤矿厂房、矿工俱乐部、子弟学校等建筑,其中新一煤矿老厂房是区域内标志性工业遗存,墙体上“抓革命、促生产”的标语仍清晰可见。近年来,街道依托工矿遗存资源,打造“新一工业遗址公园”,将老旧矿车、机床改造为景观雕塑,增设休闲座椅与步道,成为居民缅怀历史、休闲健身的场所;同时推进社区服务升级,开设“矿工技能培训课堂”,助力下岗矿工再就业。

3. 三街街道

三街街道地处东山区东北部,因辖区内“第三街道办事处”的历史建制而得名,下辖3个社区,常住人口约2.2万人,居民以煤矿职工家属与周边农户为主,是“城区与乡村过渡”的街道。街道内生活氛围浓厚,三街市场是辖区内的核心商业点,除日常商品外,还售卖周边农户自产的蔬菜、蛋类等农产品,兼具城市便利与乡村特色。近年来,街道聚焦“城乡融合”,组织社区居民与周边村民开展“邻里互助”活动,如居民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,村民为居民提供采摘体验机会,促进城乡资源互通。

4. 工人村街道

工人村街道位于东山区西北部,紧邻工农区,因历史上为煤矿工人集中居住区而得名,下辖3个社区,常住人口约2.1万人,是东山区居住环境较成熟的街道。街道内多为20世纪70年代后建设的职工住宅,近年来通过老旧小区改造,完善了绿化、健身设施与停车位,居住品质显着提升。街道内的“工人村文化广场”是居民活动的核心场所,每日有广场舞、太极拳等活动,节假日还会举办文艺演出与趣味运动会,氛围活跃;同时设有“工人村图书馆”,藏书以工业历史、农业技术类为主,满足居民阅读需求。

5. 新华镇

新华镇是东山区的平原农业镇,位于东山区南部,东接东方红乡,南邻汤原县,西连蔬园镇,北靠东山街道,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,下辖8个行政村,常住人口约2.5万人,以农业人口为主。新华镇地势平坦,阿凌达河流经辖区,灌溉条件优越,是鹤岗市重要的“粮菜双供基地”,主要种植水稻、玉米、大豆等粮食作物,以及黄瓜、番茄、白菜等蔬菜,部分蔬菜通过“农超对接”直供鹤岗市区各大超市。镇内交通便利,鹤大公路贯穿辖区,村级公路实现全覆盖;近年来,新华镇发展“特色农业”,打造“新华稻花香”品牌,推广绿色水稻种植,同时建设“新华农业观光园”,开展稻田观光、农事体验等活动,吸引城区居民周末游玩。

6. 蔬园镇

蔬园镇位于东山区西南部,西连南山区,南邻新华镇,北接东山街道,总面积约98平方公里,下辖6个行政村,常住人口约2.3万人,因历史上以种植蔬菜为主而得名。蔬园镇地处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,既有连片农田,也有少量林地,农业生产以“蔬菜种植+畜禽养殖”为主,蔬菜种植面积达1.2万亩,主要供应鹤岗市区,是名副其实的“城市菜篮子”。镇内的“蔬园蔬菜批发市场”是鹤岗市东部规模较大的蔬菜集散地,每日吸引周边农户与市区商贩交易;近年来,蔬园镇推进“设施农业”建设,建设温室大棚100余座,实现反季节蔬菜供应,同时发展“农家旅游”,打造“蔬园采摘园”“农家餐馆”,让游客体验种菜、采摘、烹饪的全过程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7. 东方红乡

东方红乡是东山区唯一的山区乡,位于东山区东部,东接宝泉岭农场,南邻汤原县,西连新华镇,北接萝北县,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,下辖5个行政村,常住人口约1.1万人,以林业与农业人口为主。东方红乡地处小兴安岭余脉,山林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70%,森林资源丰富,主要树种有松树、杨树、桦树等,是鹤岗市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;农业生产以玉米、大豆种植为主,兼有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。乡内交通以乡级公路为主,部分村落通水泥路,出行便利;近年来,东方红乡依托山林资源,发展“生态旅游”,打造“东方红森林公园”“山间民宿”,开展登山、森林氧吧、采摘山野菜等活动,吸引游客感受山区自然风貌。

二、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

东山区的发展历程与鹤岗市的煤炭资源开发、农业拓荒、林业建设紧密相连,历史沿革折射出东北边疆地区“工农商林协同发展”的轨迹,文化脉络则融合了工矿文化、农耕文化与山林文化的特色。

1. 历史沿革:从边疆荒野到多元城区

东山区所在区域历史上长期为少数民族游牧与渔猎之地,清末民初时期,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,开始出现零星的农业开垦与木材采伐,形成小规模村落,但尚未形成正式行政区划。1931年以后,日伪时期对鹤岗煤炭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,在今东山区境内设立“东山采炭所”“新一采炭所”,聚集了大量矿工,形成了矿工村落,这是东山区工矿聚落的开端。

1945年“九三”抗日战争胜利后,鹤岗地区成立人民政府,对煤炭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,今东山区境内的采矿点整合为东山煤矿、新一煤矿等正规矿山,矿工村落扩大,同时平原地区的农业开垦规模也逐步扩大,形成了“矿区+农村”的格局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鹤岗市为加强对东部区域的管理,设立“东山区公所”,隶属鹤岗市管辖;1954年,东山区公所改称“东山区”,正式成为市辖区建制,管辖东山、新一等矿区及周边农村区域;1958年,东山区与周边区域合并为“东风人民公社”;1961年,恢复东山区建制;1966年,东山区改称“红卫区”;1980年,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,恢复“东山区”名称,并将新华镇、蔬园镇、东方红乡纳入管辖范围,形成如今的行政区划格局。

2. 文化脉络: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承

东山区的文化核心由“工矿文化、农耕文化、山林文化”三部分构成,三者相互影响、共生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。

- 工矿文化:百年煤炭开采历史孕育了东山区的工矿文化,核心是“艰苦奋斗、互助协作”的矿工精神。在生产领域,“矿工号子”是代表性口头文化,不同号子对应采矿、运煤、支护等工序,节奏鲜明,便于矿工协调动作;在生活领域,“矿工宿舍文化”影响深远,邻里多为同事,谁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,这种“互助精神”至今仍在社区中延续。如今,东山区通过建设工业遗址公园、工业文化长廊等,保存与传播工矿文化,让年轻一代了解矿区历史。

- 农耕文化:新华镇与蔬园镇的农业发展,孕育了东山区的农耕文化,核心是“勤劳务实、顺应时节”的农耕精神。当地农民遵循“春种、夏管、秋收、冬藏”的规律,在平原土地上种植粮食与蔬菜,形成了“节气习俗”——春分播种时会举行简单的“开耕仪式”,祈求丰收;秋分收获时会举办“晒秋活动”,晾晒粮食与蔬菜,分享丰收喜悦。此外,农耕工具的使用与传承也成为文化特色,如犁、耙、镰刀等传统工具,部分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,或作为文化展品展示。

- 山林文化:东方红乡的山林环境孕育了东山区的山林文化,核心是“敬畏自然、靠山吃山”的山林精神。当地居民长期与山林共处,掌握了识别山野菜、野果、药材的技能,形成了“山林采摘习俗”——春季采摘婆婆丁、蕨菜,夏季采摘山莓、蓝莓,秋季采摘蘑菇、松子,冬季采伐木材;同时,居民对山林怀有敬畏之心,会在采伐前举行“祭山仪式”,祈求平安与山林永续。如今,山林文化通过生态旅游得以传播,让游客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
三、历史人物与文化遗址

东山区的发展进程中,涌现出多位扎根工矿、农业、林业领域的代表性人物;区域内的文化遗址以工业遗存为主,兼有少量农业与林业遗存,承载着东山区的历史记忆,是了解本地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。

1. 历史人物:各领域的奉献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