鲍季平率先发言,“公子,秦国联盟,我有三不利。”
姬长伯好奇,“说来听听。”
“第一不利,不利汉中!秦国征伐犬戎,目的无非是想统一关中,但是一旦统一关中,汉中就将面临一个体量不弱于我们的大国,汉中不稳,则汉国不稳!”
“第二不利,不利声望!我汉国立国之初,本意就是不认可周王室对姬伯越的支持,效仿楚武王,自立为王,不认周天子。而犬戎是周王室生死大敌,我们若助秦,岂不是又成了周王室的属国?大义上就落了一层。”
“第三不利,不利汉国,汉国自巴楚津地之战至今,历经姬伯越之乱,巴蜀之战,汉中之战,府库空虚,民生凋敝,如今国内稍稍稳定,国力,民力略有回升,若是此时动兵,又要征调民夫,乡勇,兵士,夏种必然耽误,秋收便又要减收。”
姬长伯听罢,微微颔首,手指轻叩案几,沉吟片刻后道:"鲍卿所言确有道理,但是秦国征伐犬戎,我们总不能出兵助犬戎吧,如此一来,中原列国对我等的印象必然不佳,日后经贸往来,恐受影响。"
此时,军政房雷勇出列拱手道:"君上,臣以为鲍大夫只见其弊,未见其利。秦国若灭犬戎,确实会坐大,但亦可为我汉国屏障。如今晋国吞并山西六国,国力大增,秦晋之间已无屏障,秦弱而晋强,若得秦国为盟,可成掎角之势。"
"雷将军此言差矣!"鲍季平立即反驳,"晋国虽强,但与我汉国尚隔秦岭天险。而秦国若据有关中,旦夕可下汉中,这才是心腹之患!"
殿中众臣议论纷纷,意见不一。姬长伯抬手示意众人安静,转向一直没有开口的次辅黄婴:"黄卿以为如何?"
黄婴眨眨眼,仿佛刚才一直在神游一般,捋须道:"臣以为,鲍大夫三不利之论确为老成谋国之言。不过..."他话锋一转,“若化三不利为三利,岂不妙哉?"
“愿闻其详!”鲍季平躬身一礼,姬长伯也伸长脖子等着。
黄婴眼睛微微一眯,组织了一下言语。
“第一,鲍首辅说不利汉中,若是以协助秦国攻击犬戎为由,修建栈道商路,不仅能加强巴蜀与汉中的联系,还能名正言顺的加强汉中通往陈仓的路。”黄婴之言让姬长伯眼前一亮。
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!”姬长伯的话一出口,内阁众官员皆赞叹,妙哉!
“第二利呢?”鲍季平追问。
黄婴性子很慢,此时慢条斯理的抚抚胡须,又摸摸肚子。
“第二利,利声望!犬戎之祸时,整个关中之地生灵涂炭,褒国退入汉中,周天子东迁,秦国苦战关中数十年,中原诸国联军讨伐犬戎,皆被犬戎击败,若是我们能将犬戎之乱平定,届时汉国威望将力压中原诸国,就算是周天子,也必须要正视我汉国之威!”
不等姬长伯说话,鲍季平就抚掌赞叹起来,“为天下之不能为,是为尊者!”
黄婴性子憨厚,说完第二利,又停了下来,组织语言。
“第三利,利巴蜀,犬戎蛮夷,以骑兵弓马为主要武器,而我巴蜀,骑兵亦不弱,而且犬戎战马皆为高头大马,比起我巴蜀山地矮马,更擅长奔袭!若是此战能从犬戎部落中,缴获一批战马,改良我巴蜀马匹,甚至若是能占据几座盛产马匹的城池……”
"妙啊!"姬长伯眼前一亮,"如此一来,既可得实利,又可示威于天下。"
鲍季平虽然也被说动,但是心中还是有些疑虑,于是皱眉道:"君上,此计虽好,但恐秦国不肯轻易割让城池。而且犬戎凶悍,若战事迁延,我军陷入其中..."
黄婴微微一笑,不紧不慢道:“首辅不必忧虑。秦国如今虽有征伐犬戎之心,但实力仍有不足,必然需要我汉国相助。我们可与秦国定下盟约,以出兵相助为条件,战后让秦国割让部分城池。至于犬戎凶悍,战事迁延,我军可派遣骑兵入秦,采用游击战术,避其锋芒,击其薄弱。待犬戎疲惫之时,再联合秦军发动总攻。”
“而且,我们还可派遣使者去联络其他对犬戎不满的部落,让他们从内部扰乱犬戎。如此,胜算大增。”
姬长伯听后,连连点头,眼中满是赞许,“黄卿此计甚妙。既解决了秦国不肯割让城池之患,又能应对犬戎的凶悍。”
鲍季平思索一番,也拱手道:“君上,黄次辅所言有理,臣不再有疑虑。”姬长伯拍案而起,“好!那就依此计行事,与秦国结盟,共伐犬戎!”
殿中众臣皆跪地高呼:“附议!”
姬长伯颔首,刚刚组建的内阁,就发挥了预想中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