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阁组织框架定下,房会制成为了汉国最高决策机构,六部成为下级机构,只负责执行和对接地方厅局。
“季平,黄婴留一下,其他人先回去吧,明天早上在正殿举行第一次内阁会议。”姬长伯一路风尘仆仆,商定内阁房会制之后,姬长伯便让众人回去了。
而之所以留下鲍季平和黄婴,是因为出征汉中之前,蜀南那边发生的几件事。
待众人退出去,只剩三人在场时,姬长伯重新打量了一下黄婴和鲍季平。
随着姬长伯给鲍季平利用柳树皮煮水洗脸之后,鲍季平脸上的坑痘几乎都消退了,黄婴则变得富态起来,毕竟不用流离失所,四处讨生活了。
两人坐到姬长伯榻上,正襟危坐。
“内阁的人选,你们有什么建议么?”这两人是姬长伯麾下最重要的两个重臣。
一个负责蜀地,一个负责江州,恰好分治巴蜀,而他两人也不负众望,将巴蜀治理的井井有条。
汉中之战中,姬长伯全力征伐汉中,根本顾不上巴蜀事务,结果等姬长伯稳定汉中之后,回头一看巴蜀,稳如泰山。
黄婴在江州,对姬伯越竟然采用了近交远攻的策略,利用贸易拉拢平都的巴氏贵族,同时不断派兵绕道宕渠,攻击鱼地和巫地,让鱼巫两地不得安宁。
鱼巫两地动荡,也直接导致了姬伯越和平都的商贸往来萎缩,平都更加倚重汉国这边。
同时黄婴还对垫江和江州进行了一体化建设,用数条水泥路,将垫江和江州之间的交通完善。同时大力疏通乌江航路,加强江州与乌江诸镇的联系,整个江州经济规模迅速倍增,如今已经是汉国第一大经济重镇,贸易重镇。
鲍季平在蜀地则推行"轻徭薄赋"之策,将蜀地平原的水利系统全面整修。
同时他借鉴大禹和蜀地王族杜氏的治水经验,在岷江流域新建了十余处分流堰,使蜀中粮仓的灌溉面积扩大了近三成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他竟说利用高超的政治手腕,说服了蜀地王族为首的世家大族,将部分私田转为"官佃",由官府统一调配耕种。
这种与虎谋皮,结果还真谋到皮的过程让姬长伯啧啧称奇,真不愧是自己看重的谋臣。
两人的能力,姬长伯看在眼里,如今两人已经是首辅和次辅的不二人选。
"主公,内阁人选当以平衡为重。"黄婴抚着日渐圆润的肚子说道,"六部尚书皆是苍溪旧臣,如果全部入阁,将来容易垄断国政。"
鲍季平点了点头,随后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:"这是臣在事先拟的名单。军政房房长建议启用雷勇,他出身江州雷氏,是与王族姬姓荣辱与共的将门,而且又是大王旧臣,最是合适;民政房房长可以让蜀王杜尚担任,蜀王如今没有势力,几乎是孤家寡人,但是他在蜀地颇有威望,而且为人谦和,让他处理汉国民政民生问题比较合适..."
两人考虑的很周全,说的也很委婉。
苍溪派系官员一家独大,短期建设还好,长期治国非常容易拉帮结派,再互相结成姻亲,自己的王权很容易就会被架空。
到时候三家分晋就是汉国的未来。
三人小会商定明日正式会议的问题之后,鲍季平和黄婴便告辞离开了。
姬长伯让两人将刚才谈话的内容记录下来,明天由鲍季平带头上书,黄婴附议,姬长伯再点头,将此事定调。
其他人也就不会有什么异议了。
如今的蜀国宫城是在原来杜氏王族的宫城基础上兴建的新宫殿。
蜀国宫殿,矗立于郫邑之央,宫墙高耸,使用水泥和石块垒成,朱漆涂饰,上覆泥瓦。
姬长伯步入殿中,玉阶丹墀,步步生辉。殿内梁柱皆用蜀地巨木,雕龙画凤,金粉饰之,华丽非常。
藻井之上,绘有日月星辰,云气缭绕,恍若天宫。地面铺以青石,光滑如镜,倒映人影。
姬长伯行走在宫中,看着一景一物,心中舒坦不已。
已经深夜,但是姬长伯并没有直接回寝宫,而是在蜀宫里的景园中踱步。
四处征战蹦波的这些年,姬长伯也已经长成一个少年郎。
靠着后世的知识储备和这一世的所有机会,姬长伯在短短数年里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巴蜀,还顺势拿下了汉中。
如今各地总督改为郡守,自己麾下人手已经不够用。
义务教育和科举考试也已经初步完成,寒门学子和平民子女中的精英,皆已经开始步入各级厅局衙门。
而军功授爵和分封的土地也基本完成,国中军伍大多复原回到各地耕种。
军功和科举同步选拔人才,应该能缓解人才不足的情况。
除了人才,人口问题也不容小觑。
虽然贾富的人口大迁移也一直在稳步推行,汉国总人口已经接近百万,但是比起中原各国,自己的国土虽大,但是治下百姓却只是一个中等诸侯的水平。